早上看到群友分享了一段话:
“早上读了Susan Kuang在公众号最新更新的推文《向死而生——积极的悲观主义》。文中作者提到她曾经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拥有”,以至于倾其一生去追求看似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但有得必有失,“拥有”时常常感受到的并非纯然的快乐,还有担心失去的焦虑以及失去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后来她发现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其实不是“拥有”本身,而是对“拥有”的执着。如果能够放下对拥有的执着,不依赖从外在事物上寻求快乐,例如名、利、财富等,我们就不会被它控制,那么即使得不到,或者失去了,我们也不会感到痛苦。
这里她提到摆脱焦虑的一种方法,即构建佛家所说的“一无所失”的状态。“一无所失”主张通过自我修行来摆脱外在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以此来避免不必要的情绪之苦。
说通俗一点,就是努力追求一种不依赖外在事物的“幸福”:不为得失所羁,不执着于所谓的“自我”,也不纠结于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而是把绝大多数时间投入在学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因为这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永远不会失去,别人也无法拿走的东西。”
12/100 放下执念,向死而生有句话讲: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幸福。想来,这就是“一无所失”的状态吧。
像前几天做的团辅游戏一样,当你拥有很多东西的时候,你怕失去任何一样东西用在交换你在地球上存活下去的理由。但每当划去一样,好像你会泰然处之。反正都会失去,失去多了就习惯了。
多练习离别的话,日子照样过。
放下执念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很重要,不愿失去的东西。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最无能为力的事情。
能抓住的东西太少,总在寻找中失去。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拥有”本身,而是对“拥有”的执念。常常担心会不会失去,最终也一定会被“焦虑”折磨。
向死而生
只要人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
很多伟人,都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知道自己会走向死亡,时间就是明天,好像反倒没有那么害怕。离得远,看不见的未来,反倒让我们总想回避“死亡”这个话题。
不如每年都给自己写份墓志铭,每年都可以用“亡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也许你会发现,死亡没什么了不得,面对一切都当做心怀慈悲,心怀宽容,不急不躁,不娇不闹。
放下执念,向死而生,拥抱明天,接纳今天。
END我是小冉,一个爱写字的姑娘。
愿我们,相见不晚,欢如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