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国学经典红林社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九章 世事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九章 世事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13:44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九章 世事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君主立法三原则,一是为国立法,立法的目的是规范社会行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二是为民执法,执法的原则是平等公正,民众才会信服。三是教民约法,立法的基础是民众的生产生活,民众才会依法立约。韩非子认为国家混乱,君臣相害,民生欺诈,都是因为没有按法规与规矩办事的结果,社会行为无理无据,全凭人的臆想猜测处理事物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后只能是互相伤害。没有法规与规矩的约束和规范,人很容易走向人性的阴暗面,这就是韩非子所讲君主不依法治国却“行一难知之心”而致君臣积怨的原因。

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公平公正,在制度面前只论数据,不讲人为。凡事只讲制度,事必成,但凡讲人为,事必败。不讲制度讲人为,事物必然失去公平公正,私心必现,上至君主下到臣民,个个徇私枉法,自私自利,社会就失去了群体意识,这才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有了法规,君主依法治国,臣民依法立约,社会行为有理有据,社会秩序有规有矩,君主不会随心所欲滥用君权,臣子不会无依无据而做事愚笨。全体民众都依靠国家律法生活生产,民众的群体(集体)意识就会越来越强,民众的群体意识越强社会越容易管理。

事物总是在随时间的前进而发展,而人的认知却远远落后于事物的发展,人类无法超越光速,也无法逾越时间,所以这种落后是永远的。人类的认知的局限性是我们做事出错的原因,人做事总会出错,韩非子也认同,他引用时言来说明这个问题,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意思是: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承认现实,才能积极进取,承认做事就会出错才能认识到严守操规的价值。人做事总会出错,社会运行也会出借,所以韩非子说“而世未尝无事也。”意思是: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我们自身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不可能“举事无患”,人类社会发展也告诉我们社会运行不可能“无事”。这就像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真理一样,无事是暂时,有事是常态,无患是一时,有患是常时。那怎么办呢,人不能总是出错,社会不能总是有事,韩非子提出依法治国,依法用人,依法为事,就是要减少做事的出错率,社会的出事率,让人做事有据可依减少错误,正确远远大于错误。治国有据可减少出事率,社会稳定和谐远远大于动荡不安。管理公司也是如此,制度只是为了减少错误,维护无事常态。天下之事,能做到无事已是最佳。

法规是依法治国的依据,韩非子认为国家律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也是君主地位与权威的保障,法规的本质就是奖罚,这是韩非子一直坚持的君主二柄。所以他说“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意思是: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奖罚不明,职责不明,君主不懂为君之道,不行为君之事,不用为君之权,臣子有谁敢为,更何谈解救危亡。所以说“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意思是: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廉耻仁义是儒家思想,我们在前面讲过道、儒、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来自于儒家的礼教(社会运转有秩序),而儒家的礼教思想来自于道家的遵道思想(宇宙运行有规律)。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国家团体,三都运行发展都要依规律,韩非子提出“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就是这个意思。廉耻仁义只是国家律法的另一个境界,另一个解读。君主爱民,为民立法,让民立约,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是仁义的体现。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

现代国家,不管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还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向依法治国的方向发展,根本原因就是韩非子所说的防止举事有患,社会出事。归根还是人的特性(应该是缺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选择依法治国的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九章 世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gp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