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国学经典红林社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十七章 大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十七章 大祸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09:06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十七章 大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君主依法治国,依法用人,君臣依法而为,则下无比干挖心之难,上无殷夏之患,臣能尽职尽责,君则高枕无忧,如此太平盛世,道蔽天地,德极万世。道,充满于天地,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能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有序发展,德,泽极万世,人类社会世代和平发展,社会和谐,民众乐生。伟大领袖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尧舜之所以为尧舜,就是他们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让事物能圆满发展,自身也就成了规律的应用者,在外人来看能成事者必是神人。尧,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这在上古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事,水利与时令确保了农耕有序开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由食物采集过度到食物培育,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生产与生活物资有了保障才促使人类进一步的迈向更高文明。

历代圣贤的梦想就是“道蔽天地,德极万世”,而这样的梦想在韩非子看来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不同的教义与思想终极目标就是大同世界,或是极乐世界,只是实现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主张也不同,现在看来,中国传统经典的“道、儒、法”是实现大同世界最好的世俗之论。道家思想在儒家思想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前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自不必说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共和制时代,法家思想必然会成为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世界历史的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的治国之策,民主需要法制作为保障。

韩非子在前文中为我们讲了什么才是君主的危殆,就是生活在有叛君隐患的臣子中成为孤家寡人。对于这种危殆,韩非子认为“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意思是:君主不堵塞缝隙而致于粉饰外表,遇到暴风骤雨就一定会坏事。言下之意就是君主要积极消除君臣之间的隐患,建立信任,而不能做表面上的修饰,让人觉得君臣和睦团结,结果是外患来临时,隐患就会暴发。韩非子的比喻很贴切,就像家里的屋顶出现了漏洞,不下雨时无所谓,或是涂抹装饰一下看不出来,但是一下雨就暴露了,结果可能会屋塌人亡。

对于这种粉饰太平的行为,韩非子还说“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用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意思是:不消除眼前祸患,却幻想孟贲、夏育为自己效死;不谨防内部祸患,却在边远地带加固城墙;不采用国内贤士的谋略,却去结交千里之外的大国。这是《亡征》的典型亡国征兆,内患永远大于外祸,内患解决的好,国家强大了,再厉害的外祸都可以应对。内患不除,君臣不和,还想武将效死,这是不可能的。苹果最容易从里面坏掉,堡垒也最容易从里面被摧毁,所以不消除内部的祸患,却加强外部的防御,这是亡国之兆。不用国内贤士良策去结交大国,想依附大国来保护自身,这更是亡国之兆。以上三点的结果就是“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意思是:突然变故一旦发生,孟贲、夏育来不及解救,而结交的大国来不及赶到,灾祸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不用近贤之课而外结万乘之交于千里。飘风一旦起,则贲、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祸莫大于此。】

治国御敌,还是要立足本国,既不能照抄他国的治国之法,更不能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域外大国。苏联的消亡与俄罗斯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更加说明治国御敌,还是要立足本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用人》 第十七章 大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zy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