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进入《孟子·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有一个任国人问屋庐子(屋庐子是孟子的学生),说你们都是学儒家的、学《孟子》的,我问你,礼和食孰重?礼和吃东西这件事哪个更重要?那屋庐子答说,曰:“礼重。”那当然是礼重了。“色与礼孰重?”就是美色和礼哪个重?“曰:‘礼重。’”当然是礼比美色更重要了。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就是如果你非得要按礼来吃东西,那这有一块饭不归你吃,这时候你会饿死;“不以礼食”,把那个东西拿过来吃你就能活下去,请问,你要不要吃?
然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亲迎”是古代婚礼当中的六礼之一,就是新郎要到新娘家亲自把新娘迎接回来。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你这个新郎还非得去亲自迎接,那个新娘就娶不了。没老婆,不得娶。但是如果你不亲迎,你能够放宽一点条件,让别人把新娘送过来的话,你就能够得到妻子,那么你是不是还要坚持亲迎?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民间的常识就是一个人饿得快死的时候你管他什么礼有一口饭你就先吃了,活下来再说,或者你说条件不允许新郎根本没法翻山越岭去接那个新娘让人把新娘送过来也就能结婚了。这个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常识所以这个一问完以后把屋庐子给问住了,因为你不是说礼重吗?但是当这个食和这个礼或者当这个色和这个礼碰撞的时候,你选择了食, 选择了色,你没有选择礼呀。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就屋庐子回答不上来,被人家问住了,第二天,他专门跑到邹地去找孟子。说明这个事很大,他要专门向老师请教说怎么办。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何有”在《论语》当中也有,在这也有就是“这有什么困难呢”的意思。答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困难呢?“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岑楼”就是那种尖顶的高楼,古时候楼不算高,但是那个尖顶的高楼也照样比方寸之木要高。
“方寸之木”,就这么小一个木头,就这么小一个木头为什么能够比那个高楼还要高呢?很简单,只要不齐其本。就是我不要让这个楼和这个方寸之木立在同一个平面上,我只需要让它的末端连在一起,那你看方寸之木不就是比这个楼还要高吗?就是孟子认为任人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他没有把这个本放在同一个基准线上来进行比较。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就是我们说黄金比羽毛重,这个你能够接受。黄金比羽毛重,那难道是说一小丢丢,一钩金就是一小丢丢黄金,比一大车的羽毛还重吗?一大车的羽毛看起来蓬松,但是真要把它浓缩成一个团的话,也是很重的一块东西。你一丢丢金有多重呢?你不能够因此就说金子没有羽毛重。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奚”就是何止,“翅”就是只,不啻的那个啻。就是你用吃的东西里边最重的那部分(因为不吃就会死),和礼之当中最轻的那部分相比较,就是我只需要吃一口别人的东西我就能活下来,那这样何止是食要更重。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你用能不能娶老婆这么一件大事,和能不能亲迎这么一件小的事来进行对比,那何止是这个色更重要。只要你的对比方法是不公平的,那任何东西都可以比礼重要,肯定会这样。
“往应之曰”,就你去跟他讲,说“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还是孟子厉害。孟子说,你说你把你哥的胳膊扭过来(紾就是擒拿),把你哥哥的胳膊扭过来,然后从他手里抢下来这个食物,这样就能吃上饭;如果你不扭你哥哥胳膊,不跟他打架,不把这个食物抢过来,你就吃不着。我问你,要不要跟你哥打架?要不要从你哥哥的嘴里边夺食,去扭他的胳膊?
“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就是你从东边邻居家的墙上翻过去,去搂别人家的年轻的闺女,然后这样就能够得到妻子。你根本不顾道义,翻过墙到邻居家,去欺负别人家的女孩子,这样你就能够获得一个妻子,你不去做这样的坏事,就不能够妻。请问你要不要做这样的犯罪的事?
那这两个事一比较起来,你就会发现,一个人怎么可能从自己哥哥手上夺食?一个人怎么可能随便地违法犯罪,过去抢劫、强奸呢?所以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礼比色重,礼比食也重,这是孟子的解释。
这一段话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就是我们今天很多喜欢抬杠的人,很多人外号叫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就自动抬杠。这种特别喜欢跟人抬杠的人,往往都是任国人的这种逻辑,上纲上线到无限放大,根本没有一个基准进行对比,任何杠都可以抬。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抬杠的人,就把这篇文章给他看,就让他知道说,我们所能够对比的对象,不是那个将要饿死、能不能吃一口饭的情况,而是你是不是在扭自己的哥哥的手去获得那么一口吃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5a9698355c96693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