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半,食腊蔗(潮汕元宵习俗若干)

作者: 陳小魔 | 来源:发表于2016-02-22 17:25 被阅读509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这天在潮汕,有各种具有潮汕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天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元宵节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气息,焕发出现代汉族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一、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如果当年有生男孩或者有新婚夫妇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两层。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外面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人物可大可小,周围再配景。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起灯”实际上是“起丁”,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议式,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起灯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便有了。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坚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此俗代代相传。

    二、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习俗,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这样的打扮,真是“婀娜随风转,窈窕世无双”,仿佛是仙女下凡来。打扮完毕后由同伴,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宗祠里面,人群攘攘,有人为了观灯,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新娘们到了祠堂后,先焚香祷祝,祈求明年得子。拜毕,绕堂一周,逐屏观看。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同时,也让他人观看,然后方可回家。这一习俗,就称为“新娘落祠堂”,现已少见。

    未婚的姑娘,在这一夜,会拉上同伴,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渭“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这是妇女们至关重要的一个机会。这种民俗,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三、猜灯谜

    潮汕的灯谜产生于宋末。明代,有许多民间传说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昔时,潮汕猜谜都在元宵夜。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清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其《岭南杂事诗抄》中有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猜谜有称“射虎”)制来工。”咏的就是当日灯谜盛况。随着猜谜活动的日趋普及,除了元宵节外也渐渐增至每个节日,不过仍以元宵最为隆重、热闹。原悬挂谜灯,也改为张贴谜笺。

    四、做丁酒

    在潮汕乡村,凡在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慨慷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人们的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酒”,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也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弟弟沉重的办宴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弟卖阿兄”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也与此时俱进。潮汕地区虽仍有元宵“做丁酒”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或酒店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五、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潮汕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六、食腊蔗

    腊蔗(甘蔗)是潮汕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旱田旱园农作物,甘蔗的功能及所含的成分甚多,除为人体补充糖分、清凉润喉外,还有着增强人体免疫力、健脾利尿、生津止渴等药用价值。甘蔗榨汁制成糖,可制成各式糖制品,如什锦、软糖、包心糖及饼馅等。其蔗粕(渣)旧时也是潮汕地区各家各户起灶煮食的好燃料,颇为主妇的喜爱。

    一年一度闹元宵,元宵夜里食腊蔗。在潮汕地区,特别是陆丰三甲地区有着这样一个传俗,每年正月十五夜,每家每户都要到街市买来几条腊蔗,然后用利刀削去蔗皮,砍成一节一节,在自家嚼食。据老一辈人的说法,小孩子食腊蔗后能防蛀,大人食后牙齿更强硬。潮汕地区亦有俗语,“食蔗无病痛”“食蔗测身体”,这也是人们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之生活写照,仿佛期盼生活像甘蔗亦有节节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不同的习俗,而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作为汉族文化的一支,在历史的传承中更是显得独放异彩。笔者挑选了其中几样比较有特色的出来,写成这篇文字,不知道你那里元宵节,又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呢?可以的话,咱们在评论区里交流一下吧。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月半,食腊蔗(潮汕元宵习俗若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jb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