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跟大家提到了学习的两种底层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其本质就是需要大家空杯心态,脚踏实地去进行深度的学习钻研。心态摆正了,把学习的重心放到真正阻碍我们成长的问题上面去,自然而然我们的进步就比别人快了。
在解决了学习心态的问题之后,今天就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学习的本质。
经常在朋友圈或者各种公众号翻阅10W+爆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读到过一篇文章“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它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人们)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其实结合成甲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如果你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对某一个观点、现象或者事物进行深度思考,无论你见识再多,积累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办法自动的形成深度思考的。
为什么呢?因为学和思从根本上是两回事。在昨天的文章中也引用了《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追求增加见识,不去思考,那么我们往往会限入迷茫。
从我个人的经历,我是切身体会过这种感觉的,在曾经的一段学习时间,我通过樊登读书APP听了200多本书,也做了很多笔记,但是并没有对这些书进行过思考,只是简单的记录,虽然在跟别人的交谈中,也能引用一些书中的观点和言论,但是并不能进行任何的扩展和延伸,这些知识终究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
当然,这是我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从小我们接受的学习习惯就是大量刷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重复性的学习,其实现在回想一下,如果当年我们在刷题的时候,通过剖析题目背后的含义,把它扩展为书本上的重点,这个题目还有哪种情况的变形?那么我们可能光从课本就能考取比较高的成绩了。当然这只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这种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我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也会快速的上手,成长。
那么如果只有深度思考,而没有实实在在的积累和阅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终究缺少思考的材料而一无所得。因为目前自己还属于偏科学习,没有足够量的深度思考,所以对这后半句还没有太深刻的体会。
结合以上,增长见识和深度思考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认知方式,所以二者要均衡才能达到我们学习成长的目的。
那么学习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各位可以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当你面对上司安排的任务,需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我们首先是调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相关的数据,结合过往的经验,想好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可能还会去查阅一些数据,请教一些同事,最后给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好的,前面就是我们通常的做法,那么现在请停止阅读这篇文章,跟我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前面这个通常做法,仔细的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都是在我们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或者说,我们的决定是在我们的大脑认为的事实基础上做出来的决定,包括我们查阅到的数据,请教同事得到的经验,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处理后,我们自己的理解。那么,这个“大脑认为的事实”和“我们的理解”是不是都是我们过往经验的归纳和假设?
如果你认同“过往假设”的这个概念,下面的部分就可以继续理解了,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这个“假设”的过程。学习就是不断的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那么,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 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知道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在成甲老师看来,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而这个加工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注:文中粗体均引自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