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天气阴
![](https://img.haomeiwen.com/i3226488/13a388051d7f01a4.jpg)
农村老家已经换过两次房子了,如今住着的是第三次建起来的那间。
房子的样式和地点都在变化,由泥土房到青砖绿瓦,再到如今的清一色混泥土。
以前,几千年未曾变换的房子,如今几乎是每十年便要更换一次,这也是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的一个缩影吧。
但不论老家的房址选在何处,样式变得如何,不变的是,总离不开村里头那条小溪。
而我成长的诸多记忆里,那条小溪占据了相当部分。
1
关于小溪的最初记忆,是还在读一年级的及以前的时候。
那时侯住的泥土房,在山脚下,房后不远处就是后山,房子右边也是山,据说是李家山。
溪水就在后山起源,到山脚下后,便流经李家山和泥土房之间。
在这段溪水的上空两米处,有一座木桥。
那是怎样一座桥啊!
一根木树切两半,架在两岸即成桥。
过桥时,一只脚踩一半树木,桥身随着脚步的起落而摇晃。
走得越快,桥晃得越厉害,不光是上下起伏,还有小幅度的左右摇摆。
如果胆子大,敢跑一跑的话,那么,人很有可能会被颠下桥去。
但小时候,哪有什么害怕可言呢,只管好玩,以显示自己能干厉害,还真三番五次尝试过,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跑一把。
专心致志,屏气凝神,起步,加速,稳住,保持平衡。
脚底感受到桥身的剧烈晃动,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气也不换,眼看快到对岸了,便直接冲跳起来,落地后惯性前冲。
有时刹不住脚,竟然栽进水田里,不禁一阵懊恼,失败!
有时及时停下来了,那个高兴哟,得瑟起来,小样,没啥嘛。
看,从小,我就是一个喜欢默默努力的人,会在背后付出很多,证明自己能行。
三五米的距离,折腾出如此情绪来,竟有那么多乐趣。
现在想来,那是因为还没闹出什么灾祸来。
后来有一次,和姐姐一起从李家山那边回来。
大概是冬天,气温低,桥面凝结有霜,又或者是夏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桥面生了苔藓,总之很滑。
走在前面的姐姐一个脚滑,失去平衡,掉下桥去。
那座桥在儿时的记忆中很深刻,便是因为这次事故,惊悚得很。
幸好,溪水在桥下汇成一个小潭,不深的水清澈见底,倒也没有什么损伤,就是太冷,太吓人。
桥旁靠近房子这端的溪水岸边,就在房子旁,有颗大枣树,每次都等不及枣子成熟,便要拿竹竿敲打,甚至有时不顾枣树上的刺,直接爬上去摘。
2
桥往上游的方向,便是最接近水源的地方。
短短五十米左右长度,溪水就绕了好几个弯。
村里人将上游划分成好几个小段,作不同用途,最上头是饮水处,水可以直接喝,其次是洗菜,再次洗衣,再往下便是牛喝水之处。
至于我们孩子玩耍嘛,就不分哪段了,想玩哪段,随便,只要不被大人看见就好。
我曾在饮水池洗过澡,也在洗菜池泡过脚,在洗衣服的地方撒过尿摸过虾扒过螃蟹,也在牛洗澡的地方,嗯,呛过水。
关于小溪上游的记忆,还有一段是野炊。
烹饪的材料是自己从小溪里抓的螃蟹,调料是从家里偷出来的油盐,锅呢,哈哈,就一罐头盖,架在刨开的一个浅坑上,坑两边各垫了一块石头,燃料嘛,就近取材,干草干柴。
然后摩擦摩擦,火柴点燃柴火,滴几点油到罐头盖上,那是我们的锅,把螃蟹的八条腿卸下来,放到锅里,撒盐,看着螃蟹腿慢慢变红,口水都流下来。
至于螃蟹的身躯,哼,听说法海就被关在在螃蟹的盔甲里,因为他囚禁许仙又囚禁白娘子,受到惩罚,我们也痛恨法海,觉得他是个坏人,于是要伸张正义,便把螃蟹壳敲开,只看到蟹黄露出来,有伙伴说,那就是法海。
有时甚至看到螃蟹的肚兜里有很多小螃蟹,非常小,但我们也无情地把螃蟹妈妈给烤了吃了,小螃蟹米们就看造化吧,反正放了,没有吃,太小,连腿都没有。
小溪上游承载着儿时的光景,都是快乐,无忧无虑,不知愁苦。
那时,眼中的世界很小,而小溪很大,将我童年容纳。
3
其实,我并不知道溪水终将流向何处,也不清透这水流有多长。
从小到大,也没有刻意去追寻过。
等到搞清楚这些,已经是初中或者是高中了吧。
那时的眼中世界,怎么能和初高中那会儿比呢?
小时,溪水的上游一段便足矣,它承载了我的童年,泛起的小小浪花,清澈明亮,又快乐活泼。
只是,二年级以后,力量变大,脚步也走得更远,眼中的世界也不再局限在上游那一段。
独木桥往下一段不远,有个流水冲击造成的水潭。
水势到了这块儿,因为水面的急速变窄,导致流水湍急,又地势较前段低了将近一米,于是,便形成了小溪的第一个瀑布。
这个瀑布也是溪水流经村庄为数不多的几个瀑布之一,后头还有四个左右的样子,每一个的风格都不一样。
曾在大王庙瀑布不远处的港边,帮别人提麻,用来做麻绳的。
从地里收割回来以后,要先往水里泡,多久没个准,只要保证在打麻时,觉得麻皮不硬,比较容易去皮就行。
所谓打麻,就是给麻去皮啦。
好像是给村里的黑皮叔家提麻,至于为什么会这么做,早已记不清,按理,我是那种不大可能会当雷锋的人。
提起一把浸泡在水里的麻,从小溪里上岸时,右脚踩滑,右小腿的前方磕在岸边的一块尖锐的石头上,在小腿骨的中间,一道伤口,近两厘米长。
低头一看,血冒个不停,擦也擦不掉,翻开伤口,血红里透着白花花的东西,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是什么,不过那时以为是骨髓呢。
那种疼痛感,我只想仰天长啸,但没啸出来,而是龇牙咧嘴,张牙舞爪。
也忘了当时有没有把事情做完,还是直接扔了就走人。
那个伤疤如今一直都在的。
小时候受的伤,不少属于自找苦吃。
很多时候,哪怕是大人谆谆告诫,耳提面命,甚至威胁打骂,希望自己的子女少受伤,少走弯路,但有多少用呢?
很多经验是不能复制的,没有经历过,便不知道喜怒哀乐。
4
还有一次,夏天的时候,跑到更远的地方,溪水流经村里的下游段的一个水潭里游泳。
和一个大我几岁的堂叔一起,趁大人们外出做农活的时间,走了挺远的路。
水潭上方是一个瀑布,不高,一米的样子,但因为是夏天,水流很大,冲进水潭中,声响轰隆浩大,竟有震耳欲聋之势。
水潭内侧是三米高左右的山壁,上面长满杂草树丛。
外侧则是公路,两边也是茂密草林。
这个水潭洗澡,嗯,隐蔽性很好,脱光光也不怕被村里的女生看见,当然,这不重要,之所以选这个地方,主要是怕被路过的大人看到,若被发现,很可能要挨打。
但还是被发现了,临近傍晚,大人们从田里干活回来,从村路往回走,顺便给牛饮水,让牛滚个澡,这个水潭被选中了。
然后被大人呴回去,回家挨了顿训斥。
这条公路,村里唯一的一条,与这唯一的小溪一样。
以前不清楚,以为是先有路,才有了小溪,路比小溪有用。
后来才知道,小溪是自然形成的,而路这是人走出来的。
你看,乡村的路,全是依傍着小溪而筑,小溪转弯,路也转弯,小溪有潭水地方,基本都有岔路,方便取水用水。
孰先孰后,一望而知。
小溪和路,就像村里的两条带子,上承祖古,下被后世,延续至今。
5
乡村的路越修越好,越来越宽,路面愈发平坦,由泥水到水泥,甚至,路的一边还竖起了太阳能夜灯,每到夜晚降临便亮起,照亮晚归的人们。
但是,这条一直为村里提供水源的小溪,却遭遇了厄运。
路宽了,小溪却变窄了,因为拓宽路只能向小溪要空间。
路面变整洁平坦,但小溪啊,它变得肮脏污秽。
人们生活好起来,可这条小溪承受了所有的代价。
现在的村人,喜欢把房子建在小溪旁,同时会有一座桥架在村路和房子之间,下面便是默默流淌的小溪。
日常生活用水,洗衣,洗拖把,洗菜,洗猪肠,洗鸡肉,都在这里。
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碗杯,残羹剩饭,生活污水排放,还有很多叫不出来名儿的垃圾,一股脑儿的,也往小溪里倾倒。
小溪已经不复昔日的清纯淡美,而是满目苍痍,面目全非。
有些人家门前的小溪里,垃圾成堆,五颜六色,望之反胃。
而下游的人家,依然用着流经了一堆又一堆垃圾的溪水。
一直想不通,为何要玷污我们自己时时刻刻需要的水源呢?
这条小溪,那可是所有村里人的母亲!
它默默为村的发展,人的成长付出着!
到头来,却落得这个下场!
曾游泳的那个水潭至今犹在,但与记忆中的那个水潭,大不一样了!
那时的水量多么充沛啊!
水又是多么清洌!
而今,水依然流淌,却早已没了气势,没了快活,让人感觉,溪水也已迟暮,透着苍凉。
这些年,在外求学,又在外工作,回来的时间很少,但每次回来,除了看看家人,这条溪水,每次我都会看。
只是,我也不愿再接近那年少时曾浇灌过我的小溪。
溪水已经脏了,它很无辜,罪魁祸首是村里的所有人,他们短浅狭隘,忘恩负义。
那时溪水潺潺,如今溪水残残,不复往日清纯,如那逝去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