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去齐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尹士的看法最经典,从他的立场对孟子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孟子就是一个贪图便宜,混饭吃的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结果被孟子的学生高子反映到孟子那里,孟子很淡定说出自己为什么离开齐国,还要在昼地住三天,主要原因就希望齐王能够回心转意,希望齐王把他追回去,结果,齐王根本没有来,这样就彻底让孟子打消妄想,孟子绝对不是那种希望得到齐王赏赐拿好处的目光短浅的小人。而是希望有机会帮助齐王实现称王天下,帮助天下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可惜有人根本不懂他,就连尹士都在误读他。
原文如下: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大意是: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个人看法:
尹士以自己的视野立场看待孟子离开齐国这件事,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陈胜吴广的话讲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听到孟子的解释后,尹士也不由得感叹“我才是一个小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别人误读的现象不少,我们误读他人的现象同样并不少!问题出现在哪里?
问题出现在三观不一致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一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结论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了减少误读,在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完全了解之前,不清楚当事人的起心动念之前,在没有进行多元思考之前,我们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呈一时口舌之快,去妄加评论。否则,不但会误读对方,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怎么样才能解决“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的尴尬,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学习,多观察,多了解,多提问,从多元多角度看问题,唯有这样,不但减少误读,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认知提升,可以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的高手不会轻易对某件事作出评判,而是会认真分析解决问题手段的多种可行性。绝对不会被单一化的思维给禁锢!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69: 孟子去齐(之二)
2018-11-8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