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136:为卿于齐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1:36 被阅读50次
《孟子》感言集之136:为卿于齐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腾”与副使王驩一路同吃同住同行,居然没有交流公事,甚至连同行的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都坐不住,不得不问是什么原因,发现孟子很直率,既然王驩一路独断专行包办了了,我还有什么可以说的。从孟子这一段对话,我们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在政府部门办事,时候做人蛮为难的,正职与副职其实有时候就权力的归属会有斗争会有矛盾。向出吊于腾这样的国家外事活动,理应是由正大使负责,结果正大使形容虚设,完全是由副大使独断专行操办?作为正大使的孟子心理怎么想?不开心必定的,所以孟子就说“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原文如下: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大意是:

    孟子在齐国作国卿,奉使去滕国吊丧,齐王派宠臣蓋邑大夫王驩为副使同行。王驩与孟子两人成天都在一起,来往于齐藤两国的旅途中,孟子居然绝口不同王驩谈论公事。

    同行的公孙丑看不下去,就问道:“齐国卿的官位不算小了,齐滕两国间的距离不算近了。来回一趟,却不曾和王驩谈论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一个人独断独行,我还说什么呢?”

个人看法: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得出,作为一个客卿,孟子在齐国官场上的被动,王驩虽然地位比他低,但是他是齐王面前的宠臣权臣,他不一定听孟子的,甚至觉得孟子凭三寸不烂之舌赢得齐宣王的信任,对他就是一个威胁,所以,一旦与孟子公事。他就一点也不讲规矩,一点也不给孟子的面子,居然越俎代疱,独断专行,一手操办外事活动。但是孟子看在眼里,他心胸开阔,他有超越性,就任他去。没有必要为这样的事与他去计较。

      在中国官场,都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官大一级压死人”,如果放在现在的官僚体系之类,王驩作为副职这样独断专行,就会是大忌,这种矛盾就会公开,在中国社会,的确存在某地的市委书记与市长不和的现象,市委书记是该市说了算的老大,市长只是执行者,如果市长背后有人,有靠山,也会就会像王驩一样,不一定把市委书记放在眼里,在某些领域就会独断专行,这样一来,正职与副职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矛盾。从最近几年的贪污腐败案件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某些地方的市委书记与市长就权力争斗产生的激烈斗争,以至于双双下台的现象。

        其实,孟子对权力、官位都看得很轻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政论家,他是希望能够说服并找到能够认可他的价值观、他理念、他的追求的一代明君。王驩作为一个权臣,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他的格局小心胸狭窄,他一看孟子作为一个外人居然得到齐宣王的认可,他就有点不舒服,感觉自己利益会受损一样,所以,一旦与孟子共事,他独揽大权甚至不配合孟子,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孟子与王驩的差别,我们就知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别。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36:为卿于齐

2018-10-7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感言集之136:为卿于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cl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