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带上“阅读”这盏灯!阅读,必定会有时间空间的转换。所谓“行读”,是不是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写照,或者我们可以将之合并为“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呢?我想我又想错了吧。果不其然,我真的想错了。作者叙述的,算是游记吧,可又不是单纯的游记。这里面的名堂可多了去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某个教育人的关注,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读这一篇章,你会被文字里透露出川人独有的俏皮逗乐。作者阅读的,有特定对象的书籍,更多的还是“教育”这本大书。想想这几年,只要外出参加培训,我都会将这个过程近乎完整地白描一番,暑假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发现也有十来万字不说,还能找到很多被时间淡忘的思考。这也应该算是“行读”吧!
其实,我可能更愿意多角度来解析或者玩味这个“行读”。比如,行动着阅读;行,就读;先行后读;行动起来,带上阅读……“行读”,不正是作者与张文质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的活动吗?目前举行了两届,虽然第二届未能参加,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在这个活动场里的教育美仁们的种种美好。那一篇篇美文记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传递着暖人的氛围,践行着教育的思考……读得人心境荡漾,这么一个民间的活动,这么多人追捧,可见“行读”的魅力。事实上,我与作者应该算是熟人,他的民间团队——知行社,从认识开始,几乎每次活动我都会前往,不为别的,只为“行读”,只为抱团取暖的人群里,多一些身影或支持,尽管我的支持微不足道。上次见面,他很坦诚地问我:“明年知行社十年散伙,你来不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来呀!散伙更要来。”散伙,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她曾经存在过,也说明她遇到了下一个重生的机会。教育,不正是在一个个体际遇重生之时才发挥出它的作用吗?
还是读到了作者对关于“行读”的观点——“ 行走”,表面看是身体的运动,实际上是心灵的修行。近些年,针对学生,都有“研学旅行”,针对老师,也应当有“研修旅行”。所以,老师们,即使学校并不能给你提供机会,即使这个职业只会让你清贫,但我还是很喜欢“行读”这种方式,唯有“把身体和灵魂都放在路上”,你的思考才会更辽阔一些,阅读也才有可能有“照亮”这个功能!
教育,请带上“阅读”这盏灯!阅读,必定是带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来的。“忆读”,回忆着读吧!嗯,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回忆自己值得回忆的,那些老师,那些学生,然后透过他们的故事,把蕴含在其中的关于教育的道拎出来,作为一种观点的确立,或者一件事情的转型,真实记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的林林种种,有成功,有失败,有欣喜,有沮丧,这也见证了教育的复杂性,也才能将米兰·昆德拉说过的“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进行完美体现。“忆读”里,更多的是一种警醒,或者一种遗憾,所以,作为一个真资格的教育人,我们是应该向后看看:厘清来时路上的满意的或需要调整的,为向前走增添一些智慧。
先读懂教育,到读懂教学,及读懂生命,这样的三个读懂的确需要一个大的阅读观才能实现。所以,作者的这五个阅读方式我甚是喜欢,“悟读”里有鲜明的个体思考,“品读”里有对书的迷恋,“行读”里有对教育的观照和自我的重生,“赏读”里有他人教育行为对自我的警醒,“忆读”里有对过往的投射,这样的阅读方式也才能照亮每一个人的教育之路。有思考,有建设,有行动,有借鉴,有反思……教育,请带上“阅读”这盏灯!阅读必定真正照亮教育!
如此这般,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保持阅读的姿态,保持思考的状态,保持行走的姿态,保持欣赏的心态,保持重生的状态……虽然还远远不够,但我愿意与作者一样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继续行走在教育之路!
教育,请带上“阅读”这盏灯,你的教育之路才有被照亮的可能。否则,你就会做着兢兢业业误人子弟的事情。
此文刊发于《福建教育》2017年第4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