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得人心者得天下
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的《离娄上》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此话被后人总结成“得人心者得天下”,这话听上去好像如此,而实际案例中是有的时候是(如反王莽),有时候不是。
润之同志说过著名几乎每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整圈)”[1]。
在自然界有的动物群体是最能打的动物当了头头,而不是这个群体里的动物的“人心”选上去的。
战国时的秦国不是最得“人心”的,“天下苦秦久矣”[2][3](白话:天下百姓受秦朝(通知)、逼迫已经很久了)“父老苦秦苛法久矣”[4],但是秦国是武力最强得的天下,孔子的故居鲁国据说是最有文化的,政策规定看见本国人在外国当奴隶,本国免费花钱赎回来,但是当时和后来不见能抵抗秦国虎狼之师的表现。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5]的韩非子要除掉的五种人(五蠹)里有儒家。(退饭)秦朝建立汉朝的刘邦也不喜欢儒家[6]。三国时的刘备去世时的遗诏是嘱咐刘禅多读《商君书》,要多向诸葛亮请教《申子》、《韩非子》、《管子》。明朝著名学者赵用贤也说:
三代而后,申、韩之说常胜。世之言治者,操其术而恒讳其迹。
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和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没有失“人心”而失了天下,而是被武力最强的秦国和曹魏取代失了天下。刘备没有曹操残暴[7],但是屡败给曹魏,三国时如果说蜀国是最得“人心”的,吴国是最不反对汉室的,但是两者都被曹魏所灭。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趁新君后周恭帝只有七岁,“陈桥兵”变获得君主的位置[8],刚登基一年的七岁的新君自然还没做失“人心”之事。
元朝时,元军进攻被城池保护的城市会用屠城来恐吓,不开城门要把满城人都咔嚓了,这个不是得了“人心”让城内百姓献城名正言顺得之,但是元朝灭的比他有人心的富裕的宋朝,灭国约四十,疆域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国家,主要因素在于它是武力最强的。元朝规定五户人合用一把锁在固定处的菜刀,不是得“人心”。[9]
张士诚为人宽厚,比朱元璋更得人心,但是被朱元璋击败,(退犯)元朝的朱元璋说认为其是因为宽松而失败: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而不是说元失去了人心而失败,因而朱元璋亲自制定特别刑法《大诰》,严苛各种繁杂的管理规定,“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有过犯,轻则充军,重则刑戮,善终者十二三耳”。其严苛也让许多平民拒绝当公务员——“家有好学之子,恐为郡县所知,反督耕于田亩”,而朱元璋又颁布《大诰三编苏州人才第十三》以(四)刑威胁以强行任用:
古者士君子,其学既成,必君之用,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平民则有自残避免被强征,福建沙县罗辅等十三人即私下议论:“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各断了手指,便没用了。”被知道,全家成年男子都被处(四),妇女被流放。朱元璋因此哀叹:
朕自即位以来,虽求贤之诏屡下,而得贤之效未臻!朕临御三十年矣,求贤之心夙夜孜孜,而鲜有能副朕望,任风宪者无激扬之风,为民牧者无抚字之实!
朱元璋对言论也严:
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
朱元璋看到孟子的“民贵论”,把孟子的象征移出孔庙,删其著作《孟子》八十五条相关言论[10][11][12][13],这些显然是不得“人心”的。
建文帝为政良好史家称为“建文新政”,但是削藩,藩王朱棣起兵,在佛教道衍和尚的辅助下击败方孝孺辅助的建文帝,夺得天下,一介藩王朱棣乃武力制胜。方孝孺是当时读书人的代表[14],朱棣诛其十族,非得了“人心”。
清军没中原(整劝)有文化,常常抢掠中原地区的人,著名的导致袁崇焕被害的己巳之变就是抢掠,清有嘉定、扬州之事,有强制剃头扎辫子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事,不是得了“人心”[15],但是灭了明朝,也势如破竹的灭了明朝长年解决不了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
西方科技水平发达后向外殖民,也不是得了当地人的人心,而是因为科技发达导致的武器发达导致的武力发达。如欧洲出来的人对美洲当地印第安人烧杀抢掠建立的美国,不是因为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人心”。
这个按现代的话,就是物理力学,在马克思那里就叫做“客观规律”“自然规律”“唯物主义”。儒家的荀子所作《天论篇》 开篇也说: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16]
来源:
-
邵建斌《“枪杆子里面出(证券)”的来历与演变》2017年06月13日,人民网-新闻网《湘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武汉的“八七”会议上提出。 ↩
-
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 语。 ↩
-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 ↩ -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 语。 ↩
-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资治通鉴》/卷第十二/汉纪四: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 -
认知圣经《要警惕暴力之——曹操》,2018年。 ↩
-
认知圣经《赵匡义咔嚓了宋太祖——赵匡胤》,2018年。 ↩
-
《灵寿县志》载元五年(1339)五月,许一邻(五户)伙用一把菜刀,并以铁链固定一处。 ↩
-
明·刘三吾 撰《孟子节文》/《孟子节文题辞》,《北京图书馆估计珍本丛刊》收录:又《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
-
《明史》卷139/钱唐传/: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
-
《明史》/礼三:五年,罢孟子配享。 ↩
-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
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 ↩ -
《明史》/方孝孺传:
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 -
中国当时的主流“头发文化”,《孝经》/开宗明义章 的这篇文字是个代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
荀子《天论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