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
同样改变了国家,《熔炉》为什么比不过这部只有84分钟的波兰神作

同样改变了国家,《熔炉》为什么比不过这部只有84分钟的波兰神作

作者: 8分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20:40 被阅读82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艺术和电影变成了两种概念。多数人都喜欢看电影,却只有少数人在坚持电影艺术。

    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像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样的电影大师却越来越少。曾经,这个名字很长的男人用电影艺术改变了自己的国家。一部叫《杀人短片》的电影上映后,在波兰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波兰当局决定修订法律,暂停死刑的条例。

    多年以后,《熔炉》重现了《杀人短片》的伟大,“熔炉法”的出台令到许多人都惊叹不已。只是黄东赫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面前,似乎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熔炉》在豆瓣高达9.2的评分,评价人数超过34万人。更为经典的《杀人短片》却只有不到1万人提交评价,得到8.5的评分。可能在东亚,《熔炉》确实知名度更高。

    但在西方就不同了,IMDb《杀人短片》有超过1.3万人评价获得8.1分,《熔炉》只有7千多个评价,获得8.0分;烂番茄上《熔炉》只有3个零星的评价,没有显示出新鲜度,《杀人短片》则获得了90%的新鲜度。

    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显示出了对《杀人短片》的肯定。只是能欣赏这种电影的人并不是多数,因为要读懂镜头语言,是需要一定的观影经验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使用了耐人寻味的意象,如开场的死老鼠死猫,还有废弃车辆,火车等等,像一首诗一样,这些意象不只是在营造环境氛围,还蕴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意思。

    《杀人短片》里的意象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防备和敌意。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推动这剧情,促使着角色做出电影中的骇人行径。

    最有趣的意象是火车,姜文也很喜欢拍火车,一般火车代表希望。但到了《杀人短片》里面,轰隆的噪声却成为了掩盖犯罪的“帮凶”。

    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用了绿色滤光镜和遮光板,进一步地加深压抑的气氛,独到的镜头语言像是一个说书人在讲述着这个冰冷的故事。

    黄东赫的《熔炉》在这方面就简单粗暴多了,只是用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对准各个角色,让演员来呈现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所以《熔炉》在表演上是可以和《杀人短片》相提并论的,但其他方面比起来就显得普通很多。

    两部影片配乐上的使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熔炉》的配乐非常少,可能导演知道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撼动人心,加配乐反倒会显得故意煽情;《杀人短片》则是使用了弦乐、钢琴等多种配乐,烘托氛围的同时,还能表达角色的情绪。

    基本上每一段配乐都是与角色的情绪相吻合,犹如进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一般。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喜欢这么做,在《蓝》里面,突然响起的交响乐代表着女主想起丈夫的撕心裂肺般的心情。

    而在叙事上,《杀人短片》《熔炉》都遵循时间顺序讲故事。只是,《杀人短片》并没有很多的台词,影片中后段还有一大段留白,甚至没有旁白和字幕说明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全片仅仅只有84分钟,留给观众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间。

    《熔炉》则是比较规矩的叙事,这种做法更加“亲民”,可是这也拉大了《熔炉》和电影艺术的距离。如果不是电影的内容和演员表演足够出色,《熔炉》很可能只会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难以达到更高的高度。幸运的是,黄东赫和一众主创至少让世人看到了一部无比优秀的电影。

    《杀人短片》的内容和表演足够出色的同时,还拥有高超的电影表现手法。在被后世拿来讨论的时候,值得人们学习的不只有电影传达的价值观,还有真正的电影艺术。

    明天,我们将一起深入讨论《杀人短片》

    天冷,是为了告诉大家,身边的人的温暖有多重要。——《熔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样改变了国家,《熔炉》为什么比不过这部只有84分钟的波兰神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vt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