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子,在十四岁那年失去了父亲,长大后的他会变成什么样?
缺乏“扛大旗”的人严厉的家庭管教,逃学打架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也并不罕见。
李嘉诚,这个在商界响当当的名字,从十四岁送别父亲,拒绝亲戚资助他继续上学开始,同样的少年丧父,却与那些危害社会的男孩子截然相反,用他的勤奋自律拼搏,成就了强大的商业帝国。
“从此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难忘父亲离世前的殷殷嘱托,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毅然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他是如何一步步功成名就的呢?
翻开《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这本书,对于身处当今这个时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能够借鉴,启迪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变得更好。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殊不知他从老家潮州逃难来到香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想融入香港社会,就要学习当地的语言——粤语。
和所有背井离乡的人一样,他到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先过语言关,不仅学会了粤语,还把香港的官方语言英语也一并熟练掌握,而在此之前,他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所有商界大佬在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初,都是不约而同从底层开始起步,而后来能够成为非同凡响的人,也一样不可否认都走过一条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路。
“我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刚踏入社会的他到夜晚向自己抛出的问题。没有人脉和资金,只有肯吃苦的决心。
然而,仅此一点还不足以让他获得富可敌国的成就。
学做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诚实守信重承诺,这是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知道的制胜法宝,豁达宽容不与人斤斤计较说起来总是容易,面对不公平,谁又能一笑而过?
也曾毛手毛脚弄坏了一只名表,也曾遭遇过合作伙伴临时取消订单,与其说他遇到了一位好师傅,不如说是他平时的为人,让师傅甘心情愿为他自掏腰包。
面对违约的客户,他没有愤愤不平抱怨:特么玩我呢!也没有要求索赔,因此在日后,反而迎来这家公司为他极力推荐主动前来合作的新客户。
从茶楼服务生钟表店店员五金店销售员到自己开办工厂创业,其间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如今的我们并没什么不同。
不同的是他面对困难,没有落荒而逃,而是迎难而上,把困难一一打败,让它们成为自己拾阶而上迈向成功的阶梯。
销售一件商品,我们早已习惯从最高价开始,尽量追求利益最大化。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此举看似傻,可精明的消费者习惯货比三家,通过薄利多销的手段,客户纷纷主动找上门。
事业在逐步做大做强,管理就成了一门学问。管理好员工的心,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重视与员工沟通,聆听沉默的声音,学会允许员工犯错。
在员工没认为自己,犯下领导口中夸大其词的错误,和认为自己错了,却得到领导的宽恕,后者会换来员工更兢兢业业去工作。
如何成为最大的人生赢家,并不是非此即彼,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赞成专一专注,倾尽毕生精力只从事一件事,用匠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紧它。
而另一种持相反意见的声音,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提倡多种经营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没有绝对的孰对孰错,只有根据自身是否适合,做出正确抉择。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时代在发展,他能审时度势,具备超前意识,用敏锐的战略眼光,非凡的胆识和策略,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丰硕战果。
从最早的塑料花生产厂家,到长江实业上市,通信、货运、地产和信息产业都广泛涉猎。
既要有成功的欲望敢想敢拼,以小博大去战胜不可能打赢的对手,又要控制自己的自信心不能过度膨胀,盲目扩张经营规模,导致惨淡经营的冷清局面。
拿捏好这种分寸感就像在钢索上跳舞,非常人能够驾驭,不贪婪在稳中求胜还能乐在其中,让旁人看得胆战心惊,这份超人的本领和智慧,又足以羡煞旁人。
所有人对金钱的渴望是一样的,获得成功后热心公益事业,投资办大学的企业家也远远不是他一个。金钱上的富裕始终比不上精神上的富有,比不上内心的富贵。
比起他飞黄腾达后的低调,看人物传记,我更关注的是主人公早期如何摆脱困境,如何一步步变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由年近九十岁的李嘉诚口述,跟随他打拼商海多年的秘书整理,记录他一生关于经营事业婚姻教育子女的成功理念。
阅读这本书,会惊喜地发现很多熟稔的语句,原来是出自这位叱诧风云多年的商界大佬之口。
那么多理念,或许有一条说到你心坎上,有一条为正困惑的你指点迷津,有一条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面对经营利润不如往年的心灰意冷时分给你宽慰,过去毕竟还是赢过利的。暂时放下,适时调整,得到来年再搏击商海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