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故事||民办教师

作者: 陈红中 | 来源:发表于2022-12-18 15:08 被阅读0次

    在家乡陈村读完初中,我就去县城读高中了,处于新的学习环境,聆听新师长们的授课传业,真的让我耳目一新,脑洞打开,可以在一个高的维度上,更广阔的视野里,回顾审视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特别是那一群家乡的民办教师,把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农家孩子,培养成最高学府的学子,真的让我敬佩,让我感动,回想起来,也常常伴有一丝丝苦涩味,却也有几分泥土的芳香。

    民办教师是相对公办教师而言的,解放以后,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到六七十年代,很多学龄儿童很难入不了学,农村孩子教育已成为大问题,校舍还能凑合,但缺少教师很不好解决,为此,在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批准下,各村自行想办法,在本村有文化的人群或刚刚毕业的初高中生中,进行选拔推荐,进入本村的学校教学,后来,采取了考试面试等形式,甚至可以到邻村去教学,虽然,这些人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培训,更谈不上教学经验,但毕竟上过学有一定文化,算是筷子里拔旗杆了,大多是由村委和村学校领导作主录用,算不上民主科学,却也快速有效地解决了本村的教育问题。

    民办教师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他们也是农民一个,一样的通过挣工分,在本生产队里分粮分红,养家糊囗。虽然,他们亦教亦农,但毕竟不多从事生产劳动,还能领到一份独有的教师津贴补助,在村里也是令人羡慕的,也能得到村民的尊敬。在本村教学,老师、学生、家长相互之间,基本上知根知底,有的可以往上推几辈,人品家境性格爱好等都一清二楚,没点真才实学,误人子弟,村里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所以说,民办教师也有很多压力,或许正因如此,在近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乡土化的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两仨代人才,牢牢地夯实了农村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更替代的功绩,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我初上学时,对老师是又敬又怕,尽管他们都是我的邻居或长辈兄长,敬的是他们先于我知道的很多知识,无知想有知;怕的是他们的训教,说白了就是打骂,这都是得到了家长的默许的,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严师出高徒,仿佛我们都是"孺子可教也"之徒,有的孩子在学校受了打骂,回家也不敢伸张,否之,又是一场父母打骂,再玩劣的孩子,在学校或在家里都得考虑自己的所做所为,不受皮肉之苦,因此,我们上学回家,与大多数老师都是前后相望,出入相随,尽管这时的他们问寒问暖,和蔼可亲,但我们都会故意保持一定距离,这种无名的怕直到我初中毕业,或者说脱离那种所谓传统的打骂式的乡土教育方式,才算真正的结束。 

    离开村庄对家乡老师的怕,并非淡然不存了,而是变成了另一种“怕",因为同村的缘故,回家常常见面,也要问起些学习工作情况,甚至处理一家务之事,这种怕是一种恩师难忘的情感。上高中时,我就知道,正是这群在村里称“歘拉之秀才”的民办教师的严家管教,是他们耐心敬业,敢抓敢管,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勤奋好学的习惯,成就了我们得以深造的机会,他们用最简洁的或者称之土的朴素方法,教出了高出自己学知几倍的农家弟子,无论是学习或是做人,他们创造的都是奇迹,其贡献在共和国的教育史都是浓抹重彩的一笔。  

    细数在家乡陈村教过我的民办教师有十多位,他们大部分终身从教,从末离开过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后来我也有一些同学也加入了民办教师的行例,我深知他们的从业之难,生活之苦。在农村生活是离不了劳动力的,特别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他们的责任田都得靠课外课余时间去完成,甚至求人帮忙,去借畜力和农具,除了有个教师身份外,工资待遇都与公办相差很远,有个别老师因为家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离开奋斗大半生的教职岗位,后来国家有政策民转公,也因此无缘享受红利,十分可惜。

    我在初高中阶段,都有帮农村教师收秋打夏的情节,我深知这个时节农民龙口夺食之难,庄稼行里活儿干起来也不在话下,况且有师生情份。其实,在后来,我们与很多老师相处,也是亦师亦友,亲如兄弟,一起劳动共事,一块聊天喝酒,甚至吵闹打趣,有时侯也翻旧帐,哪一次老师打错了,哪一次合伙欺骗老师,早没有了往日师生之间拘束,一笑抿恩仇,确切的说,很多被老师打的狠,骂的凶的孩子,后来都与老师处的更近更亲一些,成为一生的好朋友,大有孔夫子的学生终身从师的传统美德。  

    理性看待老师的打骂,必须了解当时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普遍缺少文化教肓,孩子七八岁了,在上学前普遍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且玩耍成性,不乏调皮捣蛋之人,家长大都渴望孩子上学有出息,而作为老师,管几十号野孩子,没有特殊的管孩子才能,只能靠教鞭立威,那是不只是民办教师,就是公办教师,甚至校长也同样上课用教鞭,不过在用法上就不大相同了,我有一位老师逢课必打,但有轻重之分,让你明白有什么错,为什么挨打挨骂,老师学生私下里都说他爱打,可都敬重他,记得一次他要打校长的女儿,还没打她就哭了,他先表扬有自知自明,有羞耻之心,然后轻轻的敲了三下过去了,但他爱打的习惯和程序一点也没有少。骂学生也是一门艺术,乡村人土话骂人很难听,有的极具讽刺性,有一位老师骂他的本家侄子不好好学习是一台"造粪机器″,不知他听懂了没有,当这位农民老师珍惜粮食,珍惜粪土,劣中取优之本色,又与时代化机器相结合的骂人语言,真让人称奇,他反映了作为底层的民办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放眼世界时代广阔视野的气势,是民办教师真实力量的代表体现。

      我在村里读书时,这个两千多口人的村庄,按八年制计算,学生经常有四五百,而老师也就十八九名,公办老师最多时也没超过五名,主要力量是民办教师,教学环境、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靠教师的敬业精神来维系,直到八九十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民办教师转公等政策落地,农村的教育、民办教师才迎来新的转机,这里多说一句,整个国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还与我们陈村学校走出的一位学子陈哲卿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已是山西省晋东南的教育局长,上任之初,首创了集资办学,实现了农村学校一无两有,不仅改变了晋东南教育面貌和质量,而且全国推广效仿,可以说功德无量。当然,我们陈村学校,陈村的老师更是闻名遐迩,全县有名,创造了多项全县第一,让人可圈可点,可敬可贺,让全县众多学校望尘莫及,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他真正的教资力量,就是那十几名老面孔,那十几名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从解放初尝试开始,在六七十年代队伍状大,到上世纪末结束,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如今在无民办教师这一概念,他们大部分都按照国家政策转为正式教师,享受国家地方财政工资福利待遇,可谓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大部分民办教师已退休,就是在岗的也将要退休,农村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老师多学生少,在进行大面积的兼备组合,教师现代新潮,教舍安全新颖,教育网络文明,一派新气象,很难找到乡土文化的影子,谨以此文,记录并感谢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村故事||民办教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je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