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事件,全国哗然,和好友就此时讨论了一番,有些自己的想法,哀悼受害女孩,不想过于偏执地指责或者维护某一方。
“顺风车事件”背后的问题,凭借滴滴一己之力很难的解决的,最终可能要上升到整个社会的素质问题吧。一个人,很难判断他在什么时候是好的,什么时候又会突然有坏心眼。
听说女孩在上车前,为避免滴滴平台从中抽成,和司机协商取消订单,到达目的地后线下支付。这个说法是否为真,再去验证,女孩也回不来。只是若真是这样,滴滴平台充其量只承担了为交易双方“搭桥”的作用,交易并没有发生在平台上。
平台设置的行程分享,行程监控等功能就失去其意义,这和传统的“黑车”相比,又有何差异呢?“黑车”又如何让滴滴来监管呢?可这样“接单——上车取消订单——到达目的地线下支付”的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好像还挺多。
让顺风车自此消失,可能不太现实,产品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确实一种改变人们便捷出行的一种方式,它的出现本来就是出行方式的一种改良,充分利用资源,是很好的一种创新,如果直接把其归于有害,未免也不太明智。
出行这个蛋糕太大了,每个人都想分得一口,可又碍于各种因素,可望而不可即,事件的持续发酵,可能有反滴滴联盟的在推波助澜吧。
警方的那个“对不起,破了案却没有救回你”的信件,确实有点“戏精”的意味吧。晚上看新闻,东风渠打捞起来的男人身份到目前还没有确定。若不是平台记录着司机的信息,现在能不能破案还是两说吧。
向滴滴客服索要乘客信息时,警察运用个人手机号采取“个人—个人”的方式,客服就这样给了可能也是不妥吧。索取乘客和司机个人信息,若没有充分信息证明真实性,客服怎敢保证是不是“冒充警察的骗子”。
滴滴的客服,确实有踢球现象。她们也没有什么实权,遇事就上报上报再上报,时间耽误了,事情也没有处理好。和Uber的“信任文化”相比,滴滴确实差了一大截。
顺风车在司机接单后,平台会规定路线,司机如果不按照那个路线走,如果乘客安全到达,对于司机而言,他的信用评分会下降,但是其他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在大城市,乘客接单可以看评分,但是偏远一点的地方,有车就不错了, 在行驶中,滴滴关闭导航,在整个过程中,滴滴应该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可是滴滴的地图现在做的是真挺差,规划的路线有时极不合理,之前和妈妈坐顺风车,滴滴的导航真的带着我们二人和司机在一条河边“探险”,半个小时的路程,硬生生走成了一个半小时。也不知道是真的定位不准,路线规划不智能,还是就为了多收取那么一点流量费。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胡扯,有不同观点实属正常,请客观看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