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懂得,自己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要延续多少年?我和自己的母亲和解,走出童年的阴影,用了二十年!
01
在我人生前十几年的时光里,母亲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是独一无二的,不管脾气暴躁的她吩咐我干这干那,还是心情不好时对我斥责谩骂,我都对她没有持久的恨意。因为,无论怎样,她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她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那种正确是不容置疑的。
我和母亲有了嫌隙是在成年以后。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离家几百公里以外的异乡工作,已到谈婚论嫁年龄的我,兜兜转转一番坎坷后,认定了S先生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满怀喜悦带他回家见父母。
没想到,母亲的反映给了我当头一棒,她对我的选择坚决反对,她不会对S先生怎样,就对我歇斯底里,拿出当年和祖母吵架的架势,对我谩骂不止,我不敢顶撞她,自己被气晕过去。从老家回来后,两难选择的我,很长时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常常在梦中哭醒,觉得对不起她。
但我工作的地方远离家乡,母亲再不愿意也是鞭长莫及,更兼我和S先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纠结了很久,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嫁给了他。
02
因为有了这次对母亲的反抗,我对她的依恋开始剥离,我开始意识到我长大了,一些事情上可以自己做主,我可以和她平起平坐了,我开始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母亲:抛开母亲的人设,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种眼界下,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母上大人,罩在她身上的母爱光环也逐渐退去,不仅如此,母亲人格上所有的缺点,在我成年人的眼光审视下,一下子一览无余。
她和祖母吵架很多年,不顾我们的成长和感受,说明她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脾气暴躁,对我们姐弟要求严格,她不让做的,我们一点不敢逾越,她是个顽固有执念的人;她一生气就声称自己身体难受,不去帮父亲干农活,简直就是自私懒惰!
成长让我从对母亲的依恋中剥离觉醒,这种觉醒却让我后来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痛苦。
一方面,我对她没有很好地尽到母亲的职责有了怨气,一方面,又对她和父亲仍然过着辛苦贫穷的日子着急。
我责无旁贷地担起了拯救家庭的重任。毕业后的很多年里,往家里寄钱是我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唯一途径。我自己省吃俭用,一笔笔给她寄钱,回家时拉上一车的东西,给她和父亲买一年四季的衣服。我还尤其喜欢给他们买内衣,因为童年时母亲疏于关爱,我的内衣经常破破烂烂不够穿。
那些年,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在这一次次的往复中,我的心开始麻木,心里越来越不平衡,认为父母又怎样,还不也只是金钱关系,我给了钱,给了东西,就算报答了母亲于我的养育之恩!以至于后来,每次回家,卸下东西,给了钱,我只是象征性地住几天,就匆匆离去了,更很少打电话。
我一直以为,她给了我生命,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她那样对我,而我自己这样做,也是仁至义尽了,我已经用实际行动原谅了她对我内心的伤害。
03
因为一直懊恼自己从小得到的母爱少,当我做了母亲,我把全部的母爱倾心到女儿身上。
女儿一出生我就给她无微不至的爱,我给她唱歌,陪她玩乐,关心她的心理健康,甚至为了女儿免受心灵伤害,我和S先生发生口角,从来不当着孩子的面。我心底认为,为了女儿有一个幸福温暖的童年,不再重蹈我的覆辙,我做什么都值得!
可是我内心一点都不快乐。对父母原生家庭和自己家庭的付出,过度压榨了我原本缺乏爱的能力。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负重在沙漠中前行的骆驼,内心的力量一天天枯竭。
每当遇到磨难,自己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无底的黑洞,像一个在汪洋中溺水的人,茫茫大海,四顾无边,只有我一个人在痛苦中挣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得到我。
很多心理学的著作说: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或者他是否具备追寻幸福的能力,绝大部分要归结于他的童年,童年得到的爱多,心灵被爱滋养得越丰盈,就越能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具备战胜磨难的能力。
我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童年母爱的缺失,所以我的人格不完善,不独立,我不具备战胜磨难的能力,我心里非常明白,我对母亲的怨气一直有,只是被理性埋藏在了心底。
这样的我,时常会处在绝望焦虑中,每当有困境考验,这两种情绪就轮流炙烤我,将我拉入痛苦的深渊。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一年中工作、生活、家庭遭遇了很多不如意,一下击溃了心理脆弱的我,一度陷入抑郁的泥潭。当时,我通过读励志书,通过写日记,以及各种治疗焦虑抑郁的方式解脱自己。
凭着自己的毅力,我当时的确战胜了抑郁,走出了黑暗的沼泽,我觉得是坚强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拯救了自己,我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拯救自己的能力。
可是在那以后,我还是会时不时陷入一次次的焦虑,心底的黑洞照样会跳出来吞噬我,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尽量掩饰自己,尽量带给女儿和周围的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形象。
04
由于我对女儿的关爱有加,女儿的人格发育的比我独立完整,十几岁的她已经有了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和沉稳,她开朗乐观,稳重大气,和我是好朋友好闺蜜,母女二人简直无话不谈。
有一次,我无意中和女儿说起,自己人生中的痛苦和遗憾,女儿体贴地说:你可以告诉我呀,我平常总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倾吐给你,你也可以向我倾诉你的委屈呀,说出来吧,都说出来,我会认真倾听的!
我内心一下变得特别感动,原来,我多年对女儿爱的浇灌,女儿可以回报给我,爱,是可以传递的,她能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女儿的爱给了我思考的能力和勇气。
我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是不是一点瑕疵也没有?当然不是,可以说也有不少方面不尽如意,比如我喜欢很多事代劳,导致她生活自理的能力较差,还有我爱着急,女儿不止一次抗议,妈妈,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是我们对自己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也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是我们自己对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我对父母物质的提供,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表面上是爱他们,其实是满足自己童年缺乏物质,缺乏爱的内在小孩!
我的做法并没有那么高尚,我只是在满足自己!
进一步讲,我养育的女儿具备了比我独立的人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是因为我之前童年受过的伤害,还是因为我上过大学,有了知识,有能力去创造财富,去寻找教育孩子的科学之道?恐怕是后者占的更多一些!
我有了创造今天这一切的能力,是谁给予的,是被我视为带给我痛苦的母亲给的,难道,这种给予不是爱吗?
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在《寻找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说过,“父母也是人,他们所知有限,资源也有限,他们有自己的限制,但是他们已经尽所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所得到的已是他们尽力后的结果了。”
是啊,我的母亲也只是个普通人,在她做母亲的年龄里,她还不会做母亲,也不懂得如何去学习做母亲,她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懂啊!
原来,我才是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割裂了爱的传承,导致我给予别人的爱是无源之水,所以我的内心才会枯竭。
我终于明白了,爱需要传承才能延续。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身上,爱的表现方式会不同,但是家族传承的爱不应被割裂,这种爱是持续滋养我们心灵的根本!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缺乏了爱的持续滋养,就会时不时活在焦虑抑郁和各种不健康的情绪中,而打通爱的通道,就需要我们跳出封闭的自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一切,换一种视角,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只有这样,爱才能冲破重重阻碍,重新汇集到你的心田,滋养干涸的心灵,让疲惫的你重振战胜困难的勇气。
05
我想,在今后的有生之年,我会时常和远方的父母打打电话,听听他们细碎的唠叨,也说说他们不懂的烦恼,用心感受他们不起多大作用的安抚。
我会更加珍惜和女儿、老公在一起的时光,接受女儿嘲笑我的无知,接受她像个小大人一样开导我,呵护我,也接受S先生出其不意给我的硬邦邦的关爱。
剥开心里那层厚厚的壳,将真实的自我自然展露,这样的我,心灵就会在爱的滋养下不断丰盈。我会收拾好自己,重新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去爱他们,爱美好的一切。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之前对父母是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人的大半生都处在对父母的了解中,都要成长,而这样的成长,我用了二十年!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儿女温柔以待,给他们以幸福温暖的童年,让孩子在爱的天空,自由飞翔!
网友评论
还是病重的母亲,说的一句关爱让我释然。
这么多年,终于放下一切心结。
周末要回家看她,想着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