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坑,在莽莽群山里修炼了600年,而今,已出落成一位藏于深闺里的小家碧玉,把温雅、静逸的迷人韵致,蕴藉于青砖汉瓦间,浅浅的苍苔里。
乘着三月的春风,从景宁驱车南行30分钟左右,站在高高的山顶远眺,一望无垠的峰峦叠嶂,让人顿生感慨。然而,收住视线,稍稍俯瞰,便有了与章坑对视的第一个惊艳。
如果眼前的这个画面,主题是章坑,那章坑是绿色的。而村庄那青砖汉瓦的低沉色调,只是章坑的眉眼。前后左右的一道道山梁,一群群峰巅,那便是章坑最稳固的绿色城墙。
这样一个古老乡村的古老格调,不由不令人深深沉醉。
步入章坑,站在村道上仰视四围苍翠群山,好像藏身深井里。一股安然与宁静,慢慢渗入心底,即便初来乍到,也有一种归来的亲切与闲适。
地灵人杰,四字脱口而出不足为奇,且听村里老者慢慢道来——大约宋元期间,章坑一带就有我们先祖活动的足迹。在北宋徽宗致和年间(约公元1111年),杨姓一支族人在章坑落脚开基;几十年后,又一支何姓人丁落脚此地,繁衍生息十几年,尔后都作云烟散,无从寻踪。
第一代章姓落脚于此,其始族祖来自福建浦城,系及公第十二世孙。大概在元皇庆年间(约公元1311年),看破“儒”烟,醉山水,寻养性,见章坑“土地肥沃,泽沛草丰,米斗居型,幽胜洞天”而基,定名章溪,后更名章坑,至今已有近20代。
大山深处的宁静,养育了儿孙与世无争的本分与沉稳,似乎与轰轰烈烈的故事,顶天立地的英豪都将会失之交臂。然而,章坑并不认命,该发生的一切都应运而临。
明洪武末年,章坑村的秀才章埙,名子如,字金声,因“兼得文武,博通诗书”,龙榜题名,高中进士。章埙博学多才,得到当时号称“诗文大家”之一的宋濂赏识,交游甚深。宋濂大学士深感章埙学识广博,曾欣然为其撰写《章埙赞》,赞颂其博学宏德。《章坑章氏族谱》将《章埙赞》原文全篇录入,以期借此激励后世。
据景宁县志载,章埙不仅博学多艺,更是一位英勇卓越的三军将才。他曾辅佐浙东都元帅章存道,曾屡次平定陈友定乱军,先后攻克了蒲城、青田、瑞安、平阳、金华、四明等50多个城市。因章埙战功显赫,官至兵部侍郎,食邑万户。尔后诰封武都郡,永镇东瓯,即为温州太守。当时的温州百姓称其为“章果老”。洪武乙丑科进士梁以孜,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专门撰写了《子如公传》。
村里长辈们还记得,章坑的祠堂里,曾珍藏着一块御书钦赠匾额。几千几百代的封建帝王,有多少御书钦赠匾额都不足为奇,但都以卧式为主,而像章坑章家祠堂里,巍巍然的立式御书钦赠匾额,确实并不多见。然而,遗憾的是,现如今已只是老者口传,早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就像梁以孜的《子如公传》,世人已无缘相识,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大家并不陌生,但却是极少有人知道,刘伯温的三夫人就是章坑人氏。想当年,章坑不仅因为刘夫人而更显贵气,而且章坑出美女之说,名噪一时,引得远近儿郎纷纷慕名而去。
当然,岁月轮回里,英豪渐渐远去,故事慢慢淡化,然而,注入章坑儿孙血脉里的那股英贤淑德之气,侠义肝胆之风,却依然历历如旧。
其实,章坑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其他地方种植,每穗200多粒稻谷的稻种,长在章坑的稻田,便会变得大了许多,每穗都能达到300多粒,穂重增加近一半。
几百年来,章坑人崇敬谷神,膜拜土地,自始至终恪守章坑独具个性的稻谷文化。从选种、播种、耘田、插秧、收割到尝新,每一个环节都不忘祭祀天地,礼拜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尝新节,是章坑600年的古老传统。在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尝新节并不新鲜,而章坑的尝新节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尝新节,一般都以家庭为单位,在新米开始食用的第一顿饭桌上,主妇先更衣洗面洗手,盛上第一碗新米饭祭拜天地,感谢上天和土地赐予稻谷丰收,第二碗米饭祭拜祖先灵位,第三碗米饭要端给饭桌上第一位长辈,其次是家里的主劳力,接着其他人才依次自己去盛饭,然后等长辈动筷吃饭后,再端起碗吃饭。因为各家各户陈粮吃完开新粮的日子都不一样,所以,尝新节基本都没有太固定的时间。
独特的优越自然环境,让章坑人世世代代独享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章坑人赋予上天后土更多的感恩与自豪,所以,章坑的尝新节不仅是感恩天地赐予他们衣食与平安,更要与方圆百里之内的乡亲们,共同分享这份厚重的幸福。
故而,在章坑,每年秋收后,全村集体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向远近的乡邻发出邀请,共同庆祝五谷丰登又一年。
这一天,村民们早早就聚集到怀胜桥,大家一起敲锣打鼓舞狮子。年轻的村民们抬着宰杀好的猪、羊,在稻谷童子的引领下,从村口古廊桥出发,前往村中庙里祭拜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尝新节还有一出重头戏就是割稻比赛。这一赛事,寄寓着章坑祖先对儿孙的激励,通过这个比赛故事告诫后人,天地赐予的好收成,离不开勤劳的双手。这个比赛也非常有趣,参加角逐的选手一般都是附近村庄里身强力壮的执镰割稻能手,每三人为一组,2人挥镰割稻,1人打稻谷,以10分钟为单位,打下稻谷多的一组为胜。第一名的成绩最高纪录达150斤左右。
近年来,与时俱进的章坑人,给尝新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含义,增添了许多内容。譬如砌土墙、织蓑衣、编草鞋、弹棉花等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事展示活动和生态土鸡“鸡王、鸡后”比选大赛等,一则向来宾展现章坑人的勤劳能干,同时也用自家实实在在的好货色,向来宾打打广告。这千年万年的大山,在纯朴的底色上,悄悄萌动现代的商业气息。
然而,大山总是无比的厚重,山里人总是永远都那么的温存与好客。尝新节这天,章坑村每一家的堂屋里,都摆着酒席一样丰盛的餐桌,主人也根本不知道是接待何人,只要有人走近谁家大门,主人就热情招呼,邀请客人入席款待。
不仅有这样丰盛的免费午餐,而且村里还有秧歌、傀儡戏、花鼓戏等喜庆节目,招待久违了的这些老老的传统。每一位莅临章坑尝新节的客人,都好像走进了外婆家。这一天的章坑村,像过年一样,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全村上下到处熙熙攘攘,满是一派盛世丰年景象,喜庆又温馨。
在章坑村的正中地段,有一座小小的廊桥,叫怀胜桥。这应该是章坑老资格的“地标建筑”。廊桥并不少见,但廊桥却无可替代。如果她坐落在一个村子中心,那必定就是这个村庄的“文化娱乐中心”。那沧桑的廊柱,老态的姿容,都烘托出一份厚厚的安暖与和睦气息,让一个村庄永远透出一股浓浓的安然与亲切。
章坑是景宁与文成古时官道必经村庄,离村子不远处的另一座古道廊桥,更像一道古老岁月之痕,把那遥远的记忆凝固成一行不朽诗句,高卧在云水之间。
章坑正在申报古村落保护。也许这座古桥,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驿站,再为今后的岁月,架通无数寻古访幽的脚印,为人们打开尘封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