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善知识
如何学佛[17]学佛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二)

如何学佛[17]学佛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二)

作者: 知樂 | 来源:发表于2017-04-24 19:58 被阅读0次

        既然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菩提心”。特别是大乘佛法地区,学佛更是侧重首发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己学的。那么,菩提心的内容是什么?菩提心就是要成佛的心、要了生死的心。菩提心涵盖了出离心、大悲愿、空性慧。

1、出离心

        因为出离心是发菩提心的基础,行人若是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是 发不出来的,纵然发出来也是发的不切、不真、不实在,所以你们要有出离心。由此,我们首先讲述的就是出离心。
        那么,什么叫出离心呢?出离心,就是求解脱的心,《法华经》里面讲到,三界犹如火宅。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世间就犹如牢狱一般,大家都在牢里、在监狱里。若是有出离心的人,片刻都不想停留。因为片刻都不想停留,所以称为出离心。比如,很多人学佛以后想出家,在家里一刻都呆不住,想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氛围,离开这个环境;有些人工作不满意,也想离开这个单位。这个想离开的心称为出离心。
        然而,作为学佛人,对这个出离心要有正确的认识。所谓的出离心,是对五浊恶世的出离,是对五欲六尘的出离,是对无明烦恼的出离,是对生死惑业的出离,是对贪嗔痴的出离。所以,出离不一定要离家出走,不一定要深山苦修,要的是心出离,而不是身出离。当然,身心若都能出离,那是相当不简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所为事,非世间将相所能为。如此的身心都能出离,真的是大丈夫事。
        是故,在解脱之前行人还需要有出离心。若是行人对自己的环境没有真相的认知,觉得自己还活得挺好,必然是发不起出离心,这样的行人解脱是无望的。因为佛法里面的解脱,有核心的内涵在,有核心的内容在。我们往往误认为出离是对家的出离。实际上,出离是对五浊恶世的出离,是对贪嗔痴的出离,是对烦恼的出离,是对轮回苦迫的出离,这个才是真正的出离。并不是说,头发一落,穿上袈裟,为逃避现实社会、逃避家庭,逃避环境、逃避压力而来到寺院里面,然后继续活在人我是非中,这样的出家不是出离。
        我们要的是真正发心的出家人,真正荷担如来家业的出家人,真正把佛法的法身慧命继续延续下去的出家人,真正把佛陀这盏慧灯、心灯继续点下去的出家人,真正用生命去做、去行的出家人。实际上,五乘共法有人天善法类的出离,声闻缘觉民有声闻缘觉的出离,菩萨有菩萨的出离,而且它们都是可以贯穿的。
        那么,在家居士应该怎么出离?我们都是有家的人。当一个人考虑到对方,考虑到父母,那么他对自己一些不良的嗜好、不良的爱好,就会慢慢地对它产生一些出离。
        比如,我们知道杀生是不好的。我们有妻儿,自然也就不希望自己的妻儿被人杀。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就应该想到:猪也是猪妈妈生的,猪也有血有肉的,这一刀刺进去,它们也知道疼的。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我们把心量再扩展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猪,是不是更博爱一点?推己及人,推己及猪。所以,以前杀生的,现在不杀了,从杀生到不杀就是一种出离。
        一般而言,杀生惯了的人,他不杀会手痒;喝酒喝惯了的人,他不喝会难受;经常打牌的人,让他不打牌会难受;还有经常上网玩游戏的,让他不玩游戏也会难受。玩游戏会上瘾,喝酒也会上瘾,打牌也会上瘾。当我们确实考虑到家人、妻儿,确实认知到这样做是不好、不对的,由此而生出厌恶之心,这样也是一种出离。
        因为怨、恨、怒、恼、烦,是相对应心、肝、脾、胃、肾。所以我们怎么做,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大家身上若是有什么问题,可以跟五行去对照一下。比如,恨人伤心,若是以前经常恨人的,心脏必然都不好。因为肾有肾气,肝有肝气,体内还有胃气,这些都是保护身体的。所以当大家体内没有正气护着,当大家身体缺少这些能量的时候,一旦伤身就会伤得很厉害了。
        另外,有些人虽然是任意发脾气、动禀性,但他感觉自己挺好的,就误认为这个五行对他已经不准了。不是不准,是他有福报,即前生积的资粮多。比如,他肾气比较足,一般的烦人自然不会立刻伤到肾,但是当他这个惯性继续下去,当肾气逐渐减弱的时候,今后一旦伤到肾就会伤得很深。因为这个惯性在那里,业力在那里。也就是说,随着他的性格脾气越来越大,他这把刀一直在磨磨磨,磨到最后必是很锋利,所以一旦伤下去就伤得很深。
        守五戒十善、忠孝仁义确是很好,大家可以好好落实一下。然而,学守五戒十善、忠孝仁义不是目的,把我们的日子过好,跟家人有一份祥和的家庭生活,在工作当中跟同事相处融洽,这个才是我们守五戒十善、忠孝仁义的目的。所以我们守五戒十善、忠孝仁义,无非是把我们的家庭关系处好,把工作环境处好。比如,如果你是做长辈,就可以把家人领好,以身作则去做、去行,言教不如身教。所以,学佛无非都是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2、大悲愿
       大悲愿,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学佛的目的就是:不但自己要解脱,而且要帮助、协助、引领一切有缘的众生一起解脱,更是要帮助、协助、引领一切有缘的众生一起迈向解脱。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四十九年的托钵、说法,弘法利生,都是大悲愿的展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慈,既然学佛了,我们就要学释迦佛的身形展现,也走普度众生的路。

3、空性慧
        菩提心里面还有空性慧。若是没有空性慧,所谓的菩提心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了。空性慧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凡夫心的真相,可以检验我们的修行,以免误认定境为慧境。先前讲到的那个师父,就是因为误认定境为慧境,最后才导致走火入魔。也就是说,他的空性慧不具足,或具足的不够,或认识不清,或法义抉择有问题。
        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六波罗密以般若波罗蜜为导,所以空性慧很重要,它是解脱的核心。若是没有空性慧,就是没有法,这样的行人不可能解脱。对于空性慧的理解,关系到佛法的法义抉择,所以必须要清楚。
        比如,我们讲五蕴是无常的,对于无常的理解,身外的无常我们确实都可以体会到。比如,我们看到花开花谢,树叶黄了落下来了,来年有绿了。就像那场雪,下了,融化了,又没了。但是,对于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的来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它的无常?所以无常法义要跟自己的身心结合起来,要把它注入到自己的灵魂当中。每个当下确实都在无常,但我们对无常领会的深度到底在哪里?若要有深度,就必须结合自身。不然,再过一两年,佛法讲在嘴上可能会滔滔不绝,结果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只有把握了自己妄想的无常,我们就不会随妄想走了,我们的心就定了、安了。
        在这里,这个空性慧实际上就是正见,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在佛法里面常讲,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导,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这也是显示了正见与般若的重要。


【文章来源】:《佛法修学基础导读》
【讲述】:东方先生
【缘起】:

佛法是很平实的,仅是告诉你人生宇宙、生命的真相。佛陀所说的法,都是针对生命价值的当下,解决当下的生命冲动,令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真的认清楚自己内在的问题吗?我们所执取的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吗?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追求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作良医。”能闻此解脱的法,皆是有大福报之人。

修行,欲待了时无了时,此刻休去便休去。

【公益免费课程】:《佛法修学基础导读》、《心住非家》系列、《缘起止息》系列、《古仙人道》系列、《荒漠甘泉》系列、《印度佛教史》......

【咨询信息】:为方便大家共修佛法,全国各地均有读书会,供各师兄线上线下相互学习交流,您若有缘,可添加本人微信号:88624948,备注:简书善知识。

相关文章

  • 如何学佛[17]学佛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二)

    既然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菩提心”。特别是大乘佛法地区,学佛更是侧重首发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己学的。...

  • 禅修精言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何谓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乃是学佛之人要勇猛精勤,...

  • 基础导读 四 如何学佛

    在对佛、法、僧、戒的基本概念有了认识后,就需要学习如何学佛了。 4.1 学佛要发菩提心 1.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要发...

  • 佛法扫盲:怎么样学佛才叫真修行?

    整理/净心亭 来源:学佛五十问 发大菩提心就是真学佛人。真诚就是菩提心,佛法的修学、乃至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

  • 如何学佛[16]学佛要发菩提心:学佛的目的(一)

    对于每个学佛人而言,佛法修学是很重要的环节。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就要修、要证。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行人会涉及到哪...

  • 修道者如何学佛14

    以上述“二防”竟。以下述“二发”即发菩提心、发大愿。 发菩提心是整个学佛修行的基础,是共心共愿,但发大愿,主要是别...

  • 发愿、行愿、忏悔

    发愿、行愿、忏悔。即是修行。 学佛的人常说,发菩提心。 何为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菩提心有什么用处? 《华...

  • 如何学佛[18]学佛要发菩提心:做人与学佛(三)

    太虚法师有说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法师,十九岁阅《大般若经》开...

  • 学佛闻思: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这个重要(宣化上人)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 节选自《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此菩...

  • 人生自渡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学佛[17]学佛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zf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