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法师有说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法师,十九岁阅《大般若经》开悟,活到了五十几岁。他一生的弘法利生是相当艰辛的,而且门下所出的高僧大德弟子很多。那么这样的一位大德,他为什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这个做人跟学佛,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经常教导大家,要把五戒十善去产行实做,要把忠孝仁义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学佛人为什么要讲这一块呢?一开始学佛,我们都会归依,三归五戒,然后,归依师让我们做什么呢,要行五戒十善,把人做好。记得我先前归依的时候,那个归依师也跟我讲:“你要把人做好。”他就开示了这么一句话!过了两三年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确实没有把人做好。所以,做人才是真功夫。
功夫不是练出来的,能练出来的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白骨精,人家有功夫没有?包括《西游记》里面的真假孙悟空,那个假的孙悟空有功夫没有?所以,功夫不是我们想要的。先前很多学佛的同修,他们经常说的话是:法义已经很清楚了,就是禅定功夫没有。从这句话上去理解,他们好像在说:法义我很清楚了,戒律我也守得很好了,就是没有定。
实际上,有法的人,他会有定的,因为他的心很安,他知道自书己在干嘛。另外,《楞严经》上讲,依戒发定,依定发慧。所以有戒律的人,他也会有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如果在守戒,但还没有定力,就该反省了,自己守的是什么戒?我们到底是守的身戒,在行为上标榜一下的呢?还是守的是心戒,真正把自己妄想给拍死。我们所守的戒,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着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依戒而行?真守戒的人,他肯定有定。也只有依戒产生的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功夫。
太虚法师是大开悟者,“仰止唯佛陀”讲的就是空性慧,即我们要跟佛学法。“完成在人格”,讲的就是戒,即我们要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杀盗淫妄酒讲的就是贪嗔痴,虽然与儒家的忠孝仁义的名词概念不同,但是内涵却是一样的。一个真正孝顺的人,他会成天在外面打打杀杀吗,他是不会的。一个真正孝顺的人,他会整天在外面喝酒到一二点钟,不顾父母担心不担心?他是不会的。
我当时印世间善书的目的,就是因为发现修行之所以没有受益,之所以不得利益、没有上路,正是因为人没做好。我们现在讲“上报四重恩”,如果真的对国家心存感恩,忠心报国,起心动念都为了国家利益的,行得真了,那些天地正神,他们肯定来助我们修行,助我们成到。
我们都说要发菩提心,要发大悲愿,要普度众生。那么,我们现在得的佛菩萨的加持吗?得了佛菩萨的帮助吗?菩萨有没有真正地来在加持、关心我们。如果没有,是菩萨不慈悲,还是我们自身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学佛了,功夫还上不去,境界还上不去?特别是发了菩提心、大悲愿的人,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不能解决,问题到底在哪里?就是因为人没做好。凡是社会上现在能讲因果的,能治病的,这些人就是把人做好了。但这样的人在人间到底有几个呢?
“人成即佛成”的真意是,一个学佛人的心中有法以后,应该借着这个肉体去行道做德。实际上,人与人相处,包括寺院里的师兄弟之间,是不是有兄弟姐妹的道呢?如果是刚出家的,上面必然有老师,这不就是跟父子一样吗?我们是新来的,对寺庙里的老居士护法,他们护寺几十年了,是不是应该像父母一样的。这些不都是忠孝仁义吗。不管在哪里,几是有人的地方,两个人就生出一条道,包括基督教行的也是一样的。所以要重视忠孝仁义行道做德五戒十善的落实。
另外,如果一位解脱者发心普度众生,现在在人间披着这张人皮,要不要按人的规则去行道?。如果总是以地涌金莲,口吐莲花的方式接引众生,那就麻烦了。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开悟以后他的普度众生实在不实在?全部是以人在做的,虽然有点奇迹,有点神迹,都是偶然用一下的。所以当菩萨普度众生的时候,这里面同样是忠孝仁义,依着这个潜规则在做,同样是五戒十善。所以,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是五戒十善,当真正行菩萨道的时候,还是五戒十善,刚开始修跟最后都是五戒十善。
【文章来源】:《佛法修学基础导读》
【讲述】:东方先生
【缘起】:
佛法是很平实的,仅是告诉你人生宇宙、生命的真相。佛陀所说的法,都是针对生命价值的当下,解决当下的生命冲动,令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真的认清楚自己内在的问题吗?我们所执取的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吗?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追求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作良医。”能闻此解脱的法,皆是有大福报之人。
修行,欲待了时无了时,此刻休去便休去。
【公益免费课程】:《佛法修学基础导读》、《心住非家》系列、《缘起止息》系列、《古仙人道》系列、《荒漠甘泉》系列、《印度佛教史》......
【咨询信息】:为方便大家共修佛法,全国各地均有读书会,供各师兄线上线下相互学习交流,您若有缘,可添加本人微信号:88624948,备注:简书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