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经译注·序》

作者: GeorgeWGD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21:02 被阅读16次

第一节 大禹洪范

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洪水滔天,黄帝的曾孙鲧承担了治水的重任,但是遗憾的是由于采取了错误的策略,功败垂成。由他的儿子禹继承了父辈未尽的使命,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九过家门而不入,并且采用正确的疏导方法,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功,这就是传说的大禹治水。在这之后,相传上天赐予了大禹王治理天下的九种根本策略,称为“洪范九畴”,记录在《尚书•洪范》篇中。在华夏族君王中世代相传,在周武王克商以后由商朝的著名贤臣箕子再传授给周武王。 在上述的《尚书•洪范》篇中,记载了后世千年传承的王道政治,直到今天的故宫的三大殿的牌匾中,就有两个是源于该篇:

图1.1 太和殿“建极绥猷”匾 图1.2 保和殿“皇建有极”匾

上述两块匾额的“建极绥猷”和“皇建有极”都是源自于该篇的九条大法的第五条“建用皇极”。 周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到了东周时代(春秋、战国)经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发展。诸子百家的很多观念就是源于此,其中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源于此,《洪范》所提出的“乂用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构成了多种不同学说的基础,某种程度上说儒道墨法各种学说也是源于该文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策略。

第二节 太史传承

在此之后,秦汉王朝重新统一了华夏大地,到公元前1世纪,在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的武帝时期,有一位伟大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公元前165年~公元前110年),也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在他临终的时候,嘱咐司马迁道: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低头流着泪回答道: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于是终其一生,克服艰难险阻,历经重重磨难,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作品。而这位父亲还有一个愿望,体现他留下的一篇《论六家要旨》中,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各学术流派:“《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希望“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综采各家之长而各去其短的学说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没有大行于世。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此时《乐经》已经亡失,实为‘五经’)”开始,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局面;而到汉朝末年,由于儒学不断僵化,被谶纬迷信思想笼罩,作为一种历史的反动,道家思想重新受到重视。形成了以“三玄”(《易经》、《道德经》、《庄子》)为经典的“新道学”(或称为“玄学”),风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统一,儒学重新受到重视;其间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一改六朝骈俪文风,重新拾起儒家的思辨精神;到南宋形成了以朱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代表的新儒学(或称为“理学”),直到清末废科举,一直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

第三节 三教维新

然而,在清末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巨变”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被“打倒孔家店”甚至于后来的“批林批孔”打翻在地,成为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罪人。直到今天,随着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局面,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日益期待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然而“国学”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顺着古圣先贤的道路,继承他们的遗志,尝试以几篇代表性著作加以注释,阐述中华文明得以赓续绵延的文脉根本,找出其源远流长的源头活水,和各位读者一起探讨。 在世界现存各种文化中,唯有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代代相传,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直接阅读两千多年的经典,而犹太文明中以占世界总人口极少的比例,却能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中做出巨大贡献,为我们中国人所不及。必须加以学习,以我的愚见:在犹太教经典中所阐释的“犹太人是上帝选民”所起到的心理暗示作用无可估量,激发一代又一代人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和社会的规律。 深入研读犹太教经典,再对比我们中华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完全没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加挞伐;珍视和学习我们的传统,理解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努力,是我们建设文化自信的基石。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玄”、“四书”、“五经”、“六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基础。而六家之中,儒、墨两家在先秦就是显学;秦汉以后,是儒、道并行于世;墨家在秦汉以后很少提及,直到清末重新有所关注,重新发现其应有的价值;阴阳家、名家作品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法家核心价值体系依附于儒道两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论述,因此儒、道、墨主最有代表性。两千多年前司马谈对于各家的评价今天看来仍然中肯: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

各家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本书的方法是不再纠缠于各家的差别:不再纠结到底是“无差别的‘兼爱’”还是“推及而来有差别的‘仁爱’”;不再纠结于是“性善”还是“性恶”。取各家之间都比较认同的部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如同这位伟大的父亲所期望的那样: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实现安定人们心灵的作用,而各家经典卷帙浩繁,在古代读书人读起来都很吃力,今天的读者更加无法进行通读,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图2.1 嵩山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 图2.2 美国最高法院东门雕像-孔子、摩西、梭伦

梁启超是晚清的一代大儒,可以说是博览群书,见识超群;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现代教育意识的好父亲,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才华出众,品德高尚,都是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才,人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就有提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晨报副镌》1923年1月15日) 还有一篇提到 《欧游心影录》“孔老墨三位大圣。虽然学派各殊。‘求理想与实用一致。’却是他们共同的归着点。如孔子的‘尽性赞化’‘自强不息。’老子的‘各归其根。’墨子的‘上同於天。’都是看出有个‘大的自我’ ‘灵的自我。’和这‘小的自我’‘肉的自我’同体。我们若是跟着三圣所走的路。求‘现代的理想与实用一致。’我想不知有多少境界可以辟得出来哩。”这才是和现代性相容的发扬个性的思想,才能符合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四节 四经译注

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各个派别之间的差异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视程度的降低反而有利于促进各个学说之间的通融,因此本文遴选了最能代表各家思想的以下几篇,汇成一书:

• 《易经》作为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选取其中《大象传》的核心章节,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思想;

• 《儒经》以 “四书”的核心两篇《论语》大部节选、《中庸》代表儒家思想,其中《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之的顽强坚持,而《中庸》也是“五经”中《礼记》的核心篇章旨意,其中所提及的“南方之强”、“北方之强”、“中道之强”引领本文全书;如果按照儒家本位的思想,本书采用的是接着讲的思路:用墨家的实行主义代替《大学》所论述的顿悟观点,用《老子》的兼容并包取代《孟子》给别家扣上的“无君无父”的大帽子。

• 《墨经》中的《修身》篇体现了“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是典型的“北方之强”;其《兼爱上》篇体现了和现代社会兼容的博爱思想,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提倡,《非命上》篇所阐述的“三表”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其他篇章由于篇幅关系暂不取。

• 《道德经》是道家的思想基础,体现了一种以柔克刚的“南方之强”;而出土的先秦文献也表明,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思想也并没有严重的对立;本书将其按出土文献对其进行校正,以和前文一起构成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易经》、《论语》等篇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基因。数字上巧合的是,《易经》包括64卦,《论语》有20篇;而在生物学的遗传物质中也有有64种不同的由碱基组成的遗传密码子(condon),对应20种不同的氨基酸,当然这只是数字的巧合。 本文以上述四经所体现的儒道墨的共同思想为根本,以修炼一个坚强的内心为主旨,加以解释阐述,并进行通达的英文翻译。 如果要对思想观点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就是在这个快餐文化和鸡汤盛行的时代,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一份鸡汤,不同只在于这是一份有史以来最醇厚的鸡汤,希望和各位一起:

以黄老为本,

以儒墨为用。

据老子“三宝”,

依墨子“三表”,

行孔子“三德”;

采“三教”之长。

读千年经典;

展强者风范。

推“三分”政策,

开万世太平。

同时也请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2018年3月31日 April Fools' Eve 初稿

2018年9月16日更新

注:“三分”政策见打油诗:

人自为尧舜,心正而身修;

众议成良制,建极以绥猷。

分工各匠心,交易诚信守;

分权相制衡,扬善而抑谬;

分产不相侵,方可葆自由;

国策若如此,福祉炳千秋。

相关文章

  • 《 四经译注·序》

    第一节 大禹洪范 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洪水滔天,黄帝的曾孙鲧承担了治水的重任,但是遗憾的...

  •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2

    《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者序(廖申白)读后整理 萧萧芦苇注:认同译注者较多,又认为该序已很精简,故整理时摘抄了许多原...

  • 《道德经》译注之 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天...

  • 读《四书五经》——《大学》摘录

    崇贤书院\译注整理、李翰文\主编—《四书五经》第一册。《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在袁枚看来,世界即使要告终,那也要“砰的一声”

    向以鲜:《子不语译注》序 蜀中民间学者,同时也是诗人的陈载暄花了不少心血,为《子不语》一书做了译注。陈载暄微信我,...

  • 《诗经·大雅·桑柔》译注

    诗经·大雅·桑柔《诗经·大雅·桑柔》译注题解:芮良夫刺周厉王昏乱无道。 经 注 译 经 注 译 经 注 译 经 注...

  • 五言无题

    不作江湖客,红尘独自嚣。 花开经四序,霞径万千条。

  • 《道德经》译注(中)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

  • 《道德经》译注(上)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 《道德经》译注(下)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四经译注·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gf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