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教学设计,相当于医生的病历会诊分析,都是专业技能的体现。怎样才能写好教学设计,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背景分析
如果把每一次教学都当做一次战役,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这次战役的目的。而背景分析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过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背景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首要位置。背景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明确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有收获。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案。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教学方式手段决定是否能够顺利达成目标。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弄清楚课程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课程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指导性作用,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来源于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 比如《梦想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有梦有爱的人。
2.课程目标 《梦想课程实用手册》
3.学习目标 课程纲要,模块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三要求,四要素的原则:
三要求:1.清晰具体。2.有依据。3.可检测。
四要素是:1.是谁学?2.学什么?3.怎么学?4.学到什么程度?
三、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具有导向作用,因为它是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标的重要工具。教学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是“教学”和“学习”的纽带, 实际操作时要教一教,学一学,评一评,再循环往复,相互穿插,如同麻花辫一般相互交织,不可分割,有限地避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所以,评价活动设计至关重要。
教学评价分为两种,一个是总结性评价,比如考试,成果展示。一个是形成性评价:比如课堂练习,课堂提问。
课堂评价是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它是一种内部评价,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建议多使用过程性评价,少使用总结性评价。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建构主义和学习体验圈。
(1)建构主义
什么是建构主义呢?建构主义具备四个要素:
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核心。
意义建构是学生在具体情景或模拟情景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协作、会话交流而行成知识链、经验链的过程。要点如下:
1.学习者要主动接受外来信息,并非被动;
2.学习者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并非同一背景;
3.学习者是在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并非由教师统一领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
例如《爱与梦想1》第四模块“创意之妙”第13课时《感叹号》一课中,有三处体现了构建主义。
1、情景构建:
当师生共读绘本后,学生感悟到:感叹号发现了自己的用处,所以由原来的沮丧茫然,变得乐观自信。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你最沮丧是什么时候?最得意又是什么时候?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感叹号的沮丧和自信。学生们会马上联想到过去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惯用的语气和动作来演绎,这样便赋予了感叹号这个角色不同的性格,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感叹号角色。
2、协作与会话构建:
“在创意模仿中发挥想象力,创造拟人化的其他符号角色”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分小组合作。每一个人模仿或者创造一个符号角色,大家一起来编故事。学生们肯定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经历来模仿和创造。也许是“一个笑脸”也许是一个“对号”,也许会创造一个新的符号,他们是如何相遇,怎样对话,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和表演,创编新的故事,获得新的感悟。
3.意义构建:
课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谈一谈你和感叹号类似的经历,以及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2)学习体验圈。
每一次学习,就是一场体验。它必然经历四个阶段:
1.具体体验。
2.反思观察。
3.抽象概括。
4.行动应用。
对于体验式学习而言,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念,行为应用, 四个步骤并没有固定的开头, 但是却一环紧扣一环,不可分割,又循环往复,就像滚滚向前的车轮,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不断融合,还有新的元素不断加入,这个圈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又不偏离主旨。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牢牢抓住“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原则”,让目标变的清晰,可达成。目标的准确定位,为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是教学活动的GPS。所以,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而明确,每一个目标,都会在教学流程中有相应的活动去实现,而每一个评价设计,都会检测所定目标是否达成,这三个环节要紧紧链接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