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一年前,当我想重拾自己的写作兴趣时,在微信上报了个为期21天的写作培训班。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事很荒唐,而且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从那里认识的几位朋友确是我一生的重要财富。陶薰老师即是那几位朋友之一,也是我在简书关注的第一人(我发现她近来的书评写得非常棒,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聊一聊关于写作的体会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许我们都懂得,朋友间表面上的阿谀奉承是不会让友谊历久弥新的,而且对一个人思想的成长毫无益处。所以,在我们简短而深切的交流里,彼此一直都毫不见外,推心置腹。这样,既能从中体会到清新隽永的友谊,也能从中感受到来自远方的真挚鼓励与问候。
清明前夕,我坐火车回娘家。八九个小时的旅程,时间都是我一个人的,我好像一下子成了满口袋时间的富婆,不知先打发哪一段好。忽然想起了前个晚上陶薰老师的信息没来得及回复,再加上近来关于写作的感想较多,便想从从容容跟她聊会儿天。也是巧得很,她那段时间正好不上课,我们的聊天很顺畅,主要是我在说。
聊天后的几天里,再看我们的对话,我觉得我们俩关于散文写作的一些话可能会对某个读者有启发,便加上近几天的思考,把它整理下来,系统化之,便成了“与陶薰老师书”。
薰:
昨晚很忙,有很多话还没来得及跟你说。
关于写作,我最近想的较多。
一周前,我遇到一人,有点儿奇怪的一个人,可能是写作高人,但我始终没看见他的文章,所以我也不敢断定,但他若是写,依他对文字的见识,应该差不了。
我是偶尔在别人一篇小说后面看到他的留言,才引起兴趣的。那篇小说本来写的不错,翻看后面留言的时候,发现他一顿长长的认真的批驳,用语很专业,又极有道理,而且他说的问题,简直一针见血,一般人根本看不岀来,我也忍不住评论,说他对文字很有见解。结果,没想到,过几天他来看我的文章了,在《多年前那个初冬的黄昏》那篇留言,很不客气地批评。我当时没想起他,第二天,才意识到是这个人。你没事可以翻到这个人的留言。
他先举例说我细节描写不够,哦!不是不够,是说细节描写还差得远,如果这样下去,我也就只能写写这种三流散文。你知道的,我是个外表温和骨子里却极为冷峻的一种人,又被读者给惯坏了,一时听不进尖锐的批评,便你来我往地跟他较真儿。其实,如果他稍稍懂得点儿批评的艺术,说话婉转一些,尽管我至今都不接受他关于细节问题的认识,我也不至于那么傲慢无礼的。
不过,也不知道他到底读了我几篇文章,反正,他的态度是认真的。他接下来说:你的灵魂深处是空的。还愿意详细跟我谈谈,争取找到一个我们都认可的结果。
次日,他果然来了简信(因密码忘了,用的是另一个名字)。说我灵魂深处是空的只是他的感受,不是感觉,又说了“感觉”和“感受”的不同。有点玄,我也懂了。但我看他为人非常消极,实在不想多说一句,就说我空乏的灵魂无法理解他充实的灵魂,缘分到此为止吧。他也毫不纠缠。
因为很少听到真正的批评,就不由我不反思。也许我目前写的确实只能三、四甚至五流以外的散文,但我需要改善的不是他说的细节描写。
如果散文非得分出几流的话,虽读书不是太多,我心里还是有个经纬的。不揣冒昧和浅陋,近现代来讲,培根、蒙田、卢梭、爱默生、怀特、屠格涅夫、鲁迅等人的文章算是一流散文;贾平凹、莫言、汪曾祺、龙应台的只能算二流,张晓风、朱自清、林清玄等是三流的,我这种有可能是四流五流以外了。如果从古代算起,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加上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之类,他们一定是超一流的散文家了。问我有什么依据,我的依据是:思想、审美、趣味。以这种分法,那位仁兄说我三流散文还真是恭维了我。到底他是什么样的标准,我也不好推测。再三考量,文章从五到四到三到二都不难,它们之间没有鸿沟,彼此混合,但到一流就难了,非系统精湛深刻的思想体系不能支撑。
一流的散文家应该都是一流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流的美学家。然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思想曾照亮人类矇昧、漆黑的夜空。如果他们有照片存世,他们的眼睛里或许都辉映着神性的光彩。
把文章依据一定之规人为分等级,这是人性,很自然的事,无可厚非,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杠杠。不妄自菲薄的话,我的个别文章有的也是不能排在二流之外的,譬如《仰头看那棵老柿子树》,但有的也不入流。
这几天我都在思虑,他说我的灵魂深处是空的,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太把别人的表扬和批评放心上的人,但这句话我却放心上了,甚至还隐隐后悔自己的自负和急躁,没给人家留下阐述的机会。
昨天,我觉得我终于悟到了那人的用意:所谓灵魂深处的空洞,其实是说我缺乏个人系统深厚的独立思想体系的支撑!
也许是其他想法,你空闲时可以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
薰,你安慰并鼓励我,说虽然一流散文属于他们,但还是最喜欢这种优美,隽永、自然、温情、风趣并带点罗曼蒂克情怀的二流三流散文。可我得懂得,自己与第一流作者的差距有多远。
我也明白,看见一座高山矗立在那儿容易,真正翻越过去,很难,需要天赋和勤奋!
我稍稍具有的一点优势是,对思想和语言的悟性比较强,再勤奋点,辅之系统化的精读深思,过几年,应该会有一些建树吧。
你不知道,望着散文最高的庙堂,我心里偶尔会生出一种荒烟蔓草般的孤寂与荒凉,天赋或许不够,人也难得勤奋,又耽误多年最宝贵的光阴,也没有丝毫的生活压力,可能一生都难写出最光辉的作品来,这时,会有一瞬间的绝望感。然而,也许心中早就埋好了种子,无意中被谁浇了浇水,那颗种子就发了芽,而且不可遏制地疯长起来,又似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拦住它。那就让它生长吧!长不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不要紧,就长成一棵小树或者一株灌木吧,但愿它在夏天能拔出茂盛的枝条,为路过的行人投下一幅阴凉,抚慰一颗被燥热折磨的心灵也好。
网友评论
果不是真的心灵震动,谁会无端敲打繁华一般的赞美之词呢?
姐姐的文,让我浮躁焦虑的心安定沉静;姐姐的自省,令我惭愧。若是我能写成这样,应该早早就骄傲了吧!
你说的有道理,我那样分法只是个人感受而已,不足为意。
要是梅姐的散文有啥特点,理性多于感性倒是真的,这无所谓好坏,有人喜欢就是真理。
只要是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便是极好的。喜欢姐姐文字的简友,始终都在这里。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文思亦然,灵感亦然。走一走,停一停,看一看,缓一缓,呵呵,当恁么时,也不妨停下熟歇
最近俗事颇多,执念未息,就一并在这里回了。姐姐慢慢写,咱们慢慢看。身心轻安,心水清欢
你把报个21天的写作班,称之为荒唐。其中会有很多这个”荒唐“的原因。
对我而言,你的每句话,感觉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不评论你,她,他。单就这篇文章来说,一看就是有着文字功底深厚的人。即使你自己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把自己放在张晓风、朱自清、林清玄等之后。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你文笔好。写作水平高。是我值得学习的榜样。
看你还是专栏作者呢,厉害那个江一燕我略有了解,很喜欢那样的女孩。
但不论各人的人生际遇如何千差万别,在文字里,都更接近性灵深处的那个自己。
一流的散文家应该都是一流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流的美学家。然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思想曾照亮人类矇昧、漆黑的夜空。
文学史上常有文道之论,也就是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虽然我一直不否认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读的文章多了,写的文章也多了之后,总是隐隐地觉得内容更重要,就是文章的思想性。我觉得姐姐对散文家的分类上面也是这么一个标准,我也认为张晓风,朱自清,林清玄等只能算是三流的,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想性达不到。而姐姐提到的那些一流散文家,很惭愧地说,我都没有系统地读过他们的作品。因为很多翻译过来的文字,总觉得句式很别扭。国外的散文,我只读过泰戈尔的《飞鸟集》,大爱。
姐姐的文字,也是大爱。偶有一种感觉,就是太规范了,起承转合,完美精致,让我有忍不住每篇都拿来当作写作例文学习的感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可是我又隐隐觉得,一流作家的文字是学习不来的,因为常会给人大道至简或者意出尘外的感觉,所以只能扼腕叹息。当然这种比较是不恰当的,只是想姐姐的文章如果跳出一定的规矩之外,是不是又进一个新的境界呢?
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我也认真考虑过,有好内容我们可以不太拘泥于形式,但形式还是要在意的。如果比喻的话,就是一个惠质兰心的姑娘如果再长得秀色可餐,焉不是更为动人,趋于完美
还记得第一次看姐姐的文,就是那篇写捉蝉的,那时我就被你俏皮风趣的文风吸引了,果断关注了你。
后来,你成了签约作者,可你依然写着你走心的文字,不随大流,不追热点。文字依然俏皮风趣,让人读后忍俊不禁。不瞒姐姐,我经常读着你的文就笑出声了。
姐姐的文字,积极向上,让人觉得温暖。文风也很是独特,很有辨识度。
我想,不论是作家还是文人,写的文字肯定会有人褒贬不一,毕竟文化程度和理解水平参次不齐。不用在意,做好自己就好。
我们不论写文还是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希望姐姐永远开心,一直幸福🌺🌺
作为梅姐姐的忠实粉丝我也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同写出的文章自然风格迥异,至于说散文家分几流,我不甚赞同。对于喜欢的人肯定是心头肉,不喜欢的人不屑一顾,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可能就是这样吧。古代的文人墨客,写出那么多经典作品,很多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能流芳百世吧,所以坚持自己的初心,不媚俗、不妥协、不急躁,就这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写下去,即使成不了参天大树,也能成为一颗明亮绚丽的小花!
以上个人所感,思绪有点凌乱,祝姐姐安好!
在写作路上,不需多时,妹妹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不管你自己定义是几流作家,大家都喜欢看你的文,这就是大家的标准。
就喜欢接地气的你,加油💪
我有一个习惯略可以自慰,发现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会立即行动,但会调动身体每一细胞持久地努力。
“天堂是什么?是有限的此岸对彼岸的无限眺望。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许多事情皆同此理,追求永远不会抵达,永远都在路上……
所以我特别喜欢最后一段:
“也许心中早就埋好了种子,无意中被谁浇了浇水,那颗种子就发了芽,而且不可遏制地疯长起来,又似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拦住它。那就让它生长吧!长不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不要紧,就长成一棵小树或者一株灌木吧,但愿它在夏天能拔出茂盛的枝条,为路过的行人投下一幅阴凉,抚慰一颗被燥热折磨的心灵也好。”
料到你不答应了。我跟你一样喜欢张晓风,那些我所谓二流的作者除了汪曾祺,都比不上对她的喜欢。可是,等我把她的散文集读个差不多的时候,我只能这样分了。别打我啊
姐姐一路走来的路上遇见你,实在是太幸运了。真心的!
记住姐姐的话了,我会好好走路,尽力不辜负期待。
我们起步晚,但总算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并且走过了最初的焦虑,一直走在追求的路上。
成为几流的散文家,亦或是作家,或者就是写手,有天分,也有后天的修为,我们都在朝着自己的最好,努力。
走在追求的路上总是喜悦的,踏实的,自己的精神状态不会骗自己。
即使以后仍是这样, 至少自己努力追求过,命既如此,不后悔,不遗憾。🙏🙏🙏🌺🌺🌺
以上,我挺喜欢你的文的
按你的审美,你是不应该喜欢我的文章的,因为绝大多数文既不华丽,也不铺排,是岀自心灵自然而然的。
梅,你的文字春风化雨、赏心悦目,所表达的美好情怀如遥挂远天的绚烂云霞,教人无比珍惜时光中的点滴相遇。
我想,这样够了吧!
兄长每次评论都认真,而且对症,说到我心里。认识您是我巨大的荣幸!
瑋儿一句话启发了我,有顿悟之感。
“有人爱读你的文,且爱的人还不少,这就是写得好的铁证”
这句又有力地安慰、鼓励了我。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说回梅这里所做的反思。我的意见,还是一样。我们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传递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爱,梅做得已经很好。我以前说过,看你的文字,让人感觉生活是美好的,心里是欢喜的。
什么叫灵魂?灵魂一定要深刻,或是有攻击性吗?对自己的生活满足,让人感觉温暖的文字,我更喜欢。李敖就尖刻得要命,他还写过«三毛式的伪善»,又如何呢?我还是喜欢三毛。
最后,我有一点体会分享。梅对自己的要求,我完全懂得。我们是在生活中,在思考中慢慢雕琢自己。生活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字的特征。
一年多以前,我们初识,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我们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梅的成绩是最好的。不追热点,不靠大咖,文字走心,自我,有辨识度。
所有的评论都是评论者的自我暴露,一个人喜欢评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章,其实已经在不经意中暴露了自己的审美倾向甚至品位。
善待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每一个文字,善待旁观者的哪怕一个字的评论,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高尚的道德,倒差可以为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榨取了。
这话倒是真的
姐姐,这一篇说实话,在排版上还需改观,以及错别字,需要细看两遍。
最后想说我的感触,遇到批评,不急着跳脚,也非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智慧的做法🌺
读着,读者😘
今天,我给我家小朋友说:"即使在写作上,妈妈没有任何结果,我也会感到高兴,因为我记录了你们成长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