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f6af37bfad7f74a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7fb637b82a8284c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aaff4ec4ff4a4e9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5e818b06d1fb245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e269ac2c41a14c9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20357/e1bd4d4d947b526c.jpg)
瘦竹斋日札二十五
9月18日
早起6点起床,去跑步。让小琴上班后复印6份烈士证,一式两份,再给窦老师发一下写的文章。八点多骑了自行车到学校,写日记。又到吴跃平校长办公室问找我有啥事儿,谈起了找烈士的事。回到政教处,手机响了,是教育时报编辑臧明慧打来的,她问了一些关于为烈士找家的情况,表示要采访报道,并约好下午2点半再谈谈。11点多归。12点多,给于欢打电话说,窦老师回到郑州后,给你发照片。正要介绍昨天下午去邓州找烈士的事时,于欢说,下午再给我打电话。下午2点半,骑了车子到学校,写昨天的日记。
这时,手机响了,是教育时报编辑臧明慧打来的,她采访了几个问题,一是收藏烈士证的经过及内心的感受,二是烈士证的情况,三是寻找烈士亲人的结果,四是赵明山烈士弟媳的遗憾,五是李长海老师的情况。又协商了让南阳市教体局办公室尹永福主任拍照的事。关了手机,我到二楼电脑室,让余宛红老师把我的照片发了过去。5点40分,骑了自行车到汉画街废品站看看,挑了几斤油印本,藏了起来。从北京路归,走到北京路桥上时,手机响了,是南阳市教体局尹主任打来的说,臧老师写了一篇报道,有两千多字,写的很好。让你再看看,改改,把把关,明天上午你到我办公室来看看。又说了拍照的事,他说,这两天有人去到家里找你拍照,已经安排了,让学校派人拍。我说,好的,行啊。事前给我打个电话。挂了电话,心想,这个事做起来后,整个社会都调动起来了。
9月19日
吃了早饭,拿了烈士证去南阳市教体局,到后院上到六楼,记者站西边的办公室门锁着。打电话没有人接,是办公室固定电话。只好下楼,下到四楼是,见一男子上楼了,当是尹主任哩,忙问,尹主任来没有,说不知道。下到二楼时,又见一个中等个子的人上楼了,一懒,没有问。再下到楼下打电话,有人接了,我说,少问一句话,走碰头了没有问。尹主任说,你上来吧。
于是,上到六楼。尹主任说了臧老师打电话给他联系的情况,又把写的报道打印件让我看,我看了,改了几处。尹主任在电脑上修改了,发给臧老师了,他又给臧老师打了电话,又说了照片的事儿。我让尹主任看了烈士证,向他介绍了烈士证的情况。事毕归
11点半时,吴校长打来电话说,区教体局党办薛老师打了电话,教育时报要的照片让张中老师给照。然后让孙红阳老师发过去。过了一会儿,吴校长又打过来了说,张中老师关机打不通,孙红阳老师也会照,他已经到学校了,给你照照发过去,你到学校来。我赶紧吃了捞面条,喝了几口汤,拿了烈士证,骑了自行车匆匆去学校。到二楼电脑室找到红阳,然后到政教处照了几张照片。这时,张永岱主任也来了,后来,红阳说,张中一会儿就来,让他再照。等了一会儿,张中来了,在政教处照了十多张。然后到二楼电脑室,让红阳发过去。骑了自行车正要走,遇见黄迎霞大主任了,站那儿叙说了一遍寻找烈士亲人的情况。
回到家里,又看了教育时报记者臧明慧写的报道,题目是寻找烈士亲人的红色之旅。上午校对时没有仔细推敲,又发现了几个地方须改动,要么称全称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要么称烈士证,不能称证明书,是啥证明书哩;一式两联不对,应是一式三联,两联是存根,一联是烈士证;转交地方,不准确,应说转交地方政府。报道有二千八百字,见报时还要登照片。晚看电视。
附录 教育时报的报道:
寻找烈士亲人的红色之旅
□ 本报记者 臧明慧尹永德/文图
“红色收藏”概指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文物的收藏。今年恰逢五四运动9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伴随着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收藏界已经蔚为大观的“红色收藏”再掀热浪。而有这么一位收藏爱好者,在淘到8份1951年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俗称烈士证)后,却一心一意地想找到烈士的亲人,把烈士证送到他们的手中,让烈士回家。
他,就是南阳市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杨连山。从2009年1月6日见到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烈士证起,杨连山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烈士亲人的红色之旅。
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
“想到还在苦苦等待英雄归来的先烈的亲属,我就想把这8份烈士证一一送到烈士亲人的手中。”杨连山说,为此他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为烈士寻找亲人的旅程。听到父亲要为烈士寻找亲人,杨老师19岁的女儿杨子也积极地帮助父亲。父女俩按烈士证的时间顺序,把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牺牲地点一一列出,作为寻找烈士亲人的资料,并写出烈士证简介,又进行了复印,然后着手收集资料,查阅地名志,按照烈士籍贯开始寻找。
1月10日,48岁的杨连山又潜心学习起了电脑知识,并在网上建了“为烈士找家”的博客,每日写一篇博文,提供信息,寻找烈士的亲人。为了扩大寻找的范围,杨连山还把博文贴在“百度南阳吧”里。
由于8名烈士的资料中,只有5人有相对详细的地址,而且时间久远再加上战争年代人员流动频繁,烈士证上的资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偏差,这为寻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外,烈士的亲友是否健在、是否还居住在原籍都无法确定,这些都让杨连山觉得这可能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但他仍然决定迎难而上。
“烈士把生命都献出去了,我搭点精力、辛苦点又有啥。”在杨连山的家中,杨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烈士证。这些烈士证长32厘米、宽23厘米,左方有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楷体签名,印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每份烈士证都显示是一式三联,一联归部队存档,一联归当地民政部门存档,一联送达烈士家属。其中,部队存档的一联已经撕去,但另两联均在。说明从部队转交地方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烈士证没有送到烈士亲人手中,也没有在民政部门存档。
抚摸着这些烈士证,记者和杨老师都无比伤感。烈士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英勇献身,58年过去了,烈士证却没有发到亲人手中,烈士在天之灵何以安息?“搞收藏意义重大,但是烈士为国英勇献身,精神是无价的。这些烈士证在我的手里,仅仅是藏品;如果送到烈士亲人的手中,就是一个生命回家了,就是一份亲情的回归。”杨连山说他昼夜不安,下决心要找到烈士亲人。
八方支援让烈士回家的路更平坦
转眼到了7月底,寻找效果却不甚理想。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杨连山的心情更为迫切。为了尽快找到烈士的亲人,他相继联系了当地晚报、电视台等媒体。寻找烈士亲人的红色之旅见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集结号》现实版的“谷子地”感动了当地百姓,大家纷纷提供线索帮助杨老师“为烈士找家”。据杨连山介绍,每天他的手机都热得烫手。渐渐地,寻亲之旅出现了转机。
8月8日,杨连山终于联系上了烈士赵明山的侄儿赵永全。今年69岁的赵永全祖籍为南阳市高新区高王庄村苗庄人,其父叫赵昆山。据赵永全介绍,他从小就经常听父母念叨大伯赵明山的事儿。大概是1945年大伯忽然离开家乡,有人说当解放军了,有人说死了,直到现在仍杳无音讯。赵永全父母在过世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这位失踪多年的亲人,并坚信他一定会回来。今年4月份,赵永全的母亲带着终身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去世前说的最多的还是赵明山,她老人家说:我们还图什么,只是想让自己的亲人叶落归根……听了赵永全的讲述后,杨连山的心里特别悲痛,下定决心要抓紧时间寻找烈士的亲人。
赵明山烈士回家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流浪奔波,终于魂归故里。接下来,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齐华针烈士、张文武烈士、单华荣烈士的亲人也都找到了。张万全、平玉山两位烈士的原籍也找到了,但因为牺牲时年龄小,如今已经没有后代。杨连山一一将烈士证交给了烈士的亲人。“太不容易了,但能找到烈士的亲人,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慰藉。”杨连山这样对记者说。
寻亲的脚步没有停息
一场“为烈士找家”的公益活动开始后,众多富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纷纷加入到了寻亲的行列之中。南阳市宛城区民政局要求辖区各民政办仔细排查,并组织对原南阳县地名勘界工作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帮助寻找其余两位烈士的亲人;卧龙区民政局特别召开专题会议,动员系统内各单位在辖区进行仔细摸排,全力查找烈士的亲属;南阳市第三高中退休教师李长海送来了一份南阳境内翔实的地名材料,希望能对杨老师有所帮助。虽然搜寻过程异常艰辛,但有关爱相随,杨连山坚信前途一片光明。
人们常常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英烈们冒着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国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但这些都是抽象的,而烈士证是烈士英勇牺牲精神的见证。杨老师认为在寻亲的过程中,可以唤起人们对那段难忘历史的回忆,可以弘扬红色主旋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年的时光流逝,年轻一代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大都已习以为常,而对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渐渐淡忘。烈士证真切地告诉我们,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烈士证昭示了和平的可贵、生命的可贵。杨老师说在寻找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眼看着新中国60岁生日就要到了,我们想尽快找到另外两位革命先烈的亲属,让烈士英魂早日荣归故里。”现在杨连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余下的烈士证亲自送到他们亲人的手中,以告慰烈士英灵,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下面是烈士名单,这中间会有您知道的名字吗?
烈士王春法,南阳县人,1945年9月参军,15军44师131团炮连战士,1947年7月牺牲,时年25岁,牺牲地点木栾店。
烈士赵明山,南阳县人,1946年参军,4纵10旅工兵连战士,牺牲时间1947年,牺牲地点山西汾孝。
烈士任守连,南阳县人,9纵27旅79团战士,牺牲地点安徽宿县南周成庄村。
烈士张文武,南阳县五区李老庄人,1948年11月参军,13纵38旅战士,1948年12月在赵家山战斗中牺牲,时年38岁。
烈士齐华针,南阳县上仁村人,1947年3月参军,4纵13旅战士,同年12月在确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烈士单华荣,南阳县上仁村人,1947年12月参军,4纵13旅战士,同年12月在确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1岁。
烈士张万全,南阳县五保区马营人,1947年参军,4纵13旅38团战士,牺牲年月不详。
烈士平玉山,南阳县五区房庄人,6纵16旅46团战士,1947年5月在安阳汤阴战斗中牺牲。时年17岁。
9月20日
早起6点起床,去跑步。昨晚一夜秋雨,今晨北京路上还湿漉漉来的,洁净的路面跑上去特别爽,特别舒服。归时,见路西边的槐树树干上有蜗牛,忙停了下来,捉了十多只,打算养着,心想,蜗牛特别有耐性,爬的虽慢,却永不停止。只要不停地爬,亦能达到目标。蜗牛有一个硬硬的壳,用来保护自己,而头上的二个触角,却是方向盘。人就应该像蜗牛一样,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归,吃了早饭,在网上点击了大象网,给自己投票,投到60票时停了。
11点时,小琴打电话,让我和杨宝宝下去到筵丰饭店,今儿是她舅家二宝过生日的,吃高价饭。于是回到家里,文哥、大姐、小吴、小军、文喆、高展都来了,静雅她父亲、她姑父也来了。11点半,南阳晚报记者于欢打电话问窦老师的手机号,我给他说了。中午到筵丰饭店吃饭,正要开始吃哩,窦老师打来电话问,家谱中系世是什么意思,啥叫字派。我说,家谱上要把家族中各辈各门各房的人物关系写出系世表。为了各辈起名不混乱,要选一些吉利的字作为起名顺序,按字派起名,家族中各辈次序不乱。像单新强说的单姓家族的60辈起名的字派就是的。窦老师又说,节目7点40分播出。席间,文哥说,上电视了,要多喝几杯。喝了三五杯,心里有点跳。
晚7点50分,河南台二套都市频道播出了第12期英魂回家节目,报道的是9月17日下午去邓州市高集乡沈堂村,寻找单华荣烈士的后代。因为年成,逃荒要饭到此地。为了有饭吃,将来立功了回来盖房子住,不受外人欺负,奶奶叫人欺辱杀害了,为了报仇,当兵去了。毛主席领导穷光蛋造反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烈士58年后,终于回家了,实现了几代人的心愿。58年的沧桑变化,改变不了烈士亲人的贫困。低保就是让为国立功的烈士亲人享受的。历史不会忘记过去为国捐躯的功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更不能忘记功臣,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国旗;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之路。
9月21日
早晨跑步时,在北京路路西的槐树上,捡了二十多个蜗牛。到家吃了早饭,去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然后,看报纸。这时,手机响了,是南阳市教体局教育时报记者站尹主任打来的,问,照片照没有,发过去没有。我说,星期六下午都让学校搞照相的老师照了,当时都发过去了,是照了一组十多张,让臧老师选一个效果好点的。尹主任说,行啊。
12点时,小琴下班回来,掏出了一张纸给我,上面打印了高蓉生主任的邮件,大意是文章收到了,内容须补充去新店乡寻找张文武烈士的情况及都市频道播的节目等。中午边吃午饭边看河南台二套都市频道英魂回家的节目,到一点十分时,播了老杨几个镜头。我吃了午饭,看着电视上播的节目,在反面又写了一段故事,让小琴拿到公司打了发过去。
一点20分,骑了自行车到学校值班。二点多时,听见有一个妇女问,哪个是杨连山老师。我抬起头说,你请坐,我都是。中年妇女说,今儿中午看了都市频道的节目,解放前有一个伯,当兵不知下落了,来冒问问。我拿了稿纸和笔说,你说说情况我记下来。她说,我叫王玉萍,在宛城区盐业公司上班,已经退休了。老家是宛城区石桥镇麦仁店村北组,手机号是13949364136.听父母说过,有一个伯,解放前叫抓壮丁当兵去了。后来没有信儿了。我问,叫个啥。王玉萍说,我父亲他们兄弟四个,我大伯叫王兰生,没有结婚,抓壮丁抓走了,八几年到南阳县对台办托人到台湾打听过,也没有结果。老二是我父亲,叫王金文,1998年去世时,67岁,建国后,在县委给县委书记当过通讯兵,不识字,没有升上去。他临终时,特别交代,一定要找到这个没影儿了的伯。他下世后,我们当儿女的成天心里放不下这个事,成了心病了。挂牵着能找到,一口人哩,总得有个信。像这号劲,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三叔叫王兰恒,没有结过婚,四叔叫王金忠,也没有结过婚,现在是个五保户,还健在的。我说,你闲了回老家去,找你这个四叔打听一下你大伯的情况,像名字、出生年月、多大了、哪一年当兵去了,当的啥兵、去之前的是儿和走后的事儿。现在这号事多的很,那个庄儿都不是一个二个,有的没名没姓,都成个永远的谜了,找找是个好事儿,找到了也得个准信儿,知道情况了,也找着家了,这是一口人啊,是一条人命啊;真找不到也努力了,也不憾隔。说毕,给她留了手机号。送走王玉萍,写收藏烈士证经过。
9月23日
上午到学校后看报纸,然后,写为烈士找家日札,红色之旅的结构分为三卷,卷一是收藏烈士证经过,卷二是为烈士找家日札,卷三是采访花絮。再加上序和后记,媒体报道附在相关内容后面。老南阳县革命军人证存根的信息列成表附后面。午后一点20分到学校值班,写为烈士找家日札。然后又在大象网上投了几十票,写了几句博客。5点四十分时,骑了自行车到汉画街废品站,挑了四斤旧书。晚看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9月24日
八点多,吴校长到政教处说,你就在政教处别上其它地方去,一会儿卧龙区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写文章的熊运彬科长来采访你。我说,中啊,从哪几个角度回答问题,强调学校对这个事情的大力支持。吴校长说,你的这个心情领了。采访为烈士找家是和国庆60周年大庆有关,强调学校太牵强了。我说,是呀,强调学校他们还有一个用不用的问题。然后,听吴校长说,南阳市木学校有一个班已经放假了,甲流传开了,家长不愿意。有一个学生确诊是甲流。如果有一个班出现甲流,全校都要放假。过了一会儿,我给小琴打电话说,你把烈士证给我送来吧,卧龙区宣传部的熊科长要来采访。然后,抄为烈士找家日札。九点多时,小琴来了,送了烈士证,都是后来买的6份,原来的八份中剩下的6份却没有拿来。我给小琴说,中午给杨宝宝打电话说,别叫出学校大门,多吃馍、蔬菜,别吃上火的东西。早上多加强锻炼。有一个学校有一例甲流,已经确诊了,有一个班都放假了。小琴走后,我看报纸。十点多,手机响了,是熊科长打来的说,过一会儿来采访。等了一会儿,有一个中等个子的人,挎了一个包进了政教处,握了手说,我是区宣传部的熊运彬。于是坐那儿,两人谈着,一谈谈到12点,又拍了20多张照片。这时,已经12点半了,我说已到这晚儿了,咱们随便吃碗扯面吧。熊科长边骑摩托边说,不啦,你不是还要回去有事吗,回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