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看到一位妈妈在检查孩子的乘法口诀背诵,那小女孩不过5岁多的样子,站在她妈妈的跟前,正在小心翼翼的掰着手指头背诵着4×4等于几,可是连续说了几个答案,都被妈妈否定掉了。刚开始妈妈还耐心的告诉她答案是16,然后让她从头开始背,可是依旧到同一地方开始卡住,来来回回好几次,妈妈的脸色开始变了,从开始的耐心引导到现在的急不可耐的灌输着4×4=16的概念,终于孩子在妈妈责怪的眼神和紧张的氛围中一下子红了眼眶,抽泣着边从头被边观察妈妈的脸色,最后小女孩哭出声来,求着妈妈“妈妈,你能慢点教吗?妈妈,你再教我一次……这次我一定记住……”
现在想想,我忍不住心疼那些被教育“揠苗助长”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真的能成功起来吗?有些孩子每天在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快乐无忧的童年,他们多想让父母停下他们紧张而快速的步伐,陪他们慢些成长。
而我们大人的想法和孩子们是截然相反的,我们总是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总是期待他们在短短的辅导时间后能快速的掌握所有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世间万物的生长,有其自然而独特的规律,我们应该努力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等待他们最近发展区,给予最恰时的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急不了的,是“慢教育”。
02
在1979年,美国就流行一种教育---慢教育,据统计在“慢教育”实施的30多年过程中,美国的“慢共培养出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什么是“慢教育”呢?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快教育”,“慢教育”更加贴近,促进,尊重和理解孩子。
“慢教育”需要我们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过错”。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有一位母亲在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她一身,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母亲,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你打我一下吧!”。
这句话不仅让我们一顿,更是让孩子的母亲感到吃惊。为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会是让妈妈打她一下?是平时在家母亲用这种“打”的方式开惩罚她的过错吗?可是母亲在家并没有用“打”来教育过孩子啊!事后母亲反思了是不是平时对女儿给予孩子太多的伤害了多少次,母亲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母亲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母亲读书,母亲也只是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母亲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
正是因为生活中孩子“冒失”的行为,家长并没有接纳孩子的“过错”而让孩子在“犯错”时总是小心翼翼,恐惧不安。好在这孩子的母亲及时的反思了自己的行为,看到孩子的表情与话语告诉了母亲她已经知道错了,所以母亲想着: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是母亲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母亲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很庆幸这位母亲能及时的反思自己,接受孩子的“过错”。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作为父母,“慢些教育”多一些宽容与耐心,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03
近日网上爆出一则新闻,在泰州泰兴黄桥发生一起悲剧,因8岁儿子犯错,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失手将其打死,在被母亲施暴前儿子曾说:“妈妈,我很孤单,我想要你陪我。”“妈妈,你听我解释!”可这些话并没有让处于愤怒中的母亲平息怒火,而是被她认为儿子说谎欺骗她的借口,从而把儿子殴打致死。
在孩子母亲被泰兴检察院批准逮捕后,母亲才万般悔恨,为什么当时没有听儿子的解释。其实这样不听取孩子解释的父母有很多,我们经常会把孩子的解释不当一回事,没能接纳孩子的过错而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04
曾看过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内心被她温柔的词句触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卖花小男孩的故事:当这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一遍遍重来的时候,小男孩的老祖母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
如果可以,请不要害怕“等待”孩子成长需要多长的时间,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多多听听孩子的解释,思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慢些长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