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云:“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这两句话主要是和人的发展的顺序性相关的。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的这个特点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一、身体发展对教育的启示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说,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叫做“顺利”。人的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从头部到躯干到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身体发展的这个特点给我们教学上的启示就是要遵循“量力性”原则,而不能“陵节而施”。这个原则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有很多私立幼儿园,不了解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为了迎合家长,过早的让孩子进行写字训练,就违背了儿童身体发展的顺序性。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他的大肌肉动作已经发育好了,但是手部的精细动作还没有得到发育,这时过早地让他进行写字训练,就会影响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身体发展的这个特点体现在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口表达,而尽量减少书面作业的布置。
二、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启示
人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记忆发展的顺序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
心理发展的这个特点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体现在数学教学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比如:以前的老教材是先认识点、线、面,最后再接触形体。而史宁中教授提出,儿童思维发展是由形象到抽象,点、线、面是从形体中抽象出来的,比形体的抽象程度更高,因此,应该把形体的初步认识放在低段教学,再逐步从形体中抽象出面、线、点。
(2).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形象的实物入手,过渡到半抽象状态,最后实现抽象。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出示分物体的现实情境,再过渡到分图形的半抽象状态,最后抽象出分数。
由此可见,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告诉我们这些教育者,教育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