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如何从第一个句子开始,利用即将发生的冲突增强悬念;一般在哪些细节之处可以设置冲突和悬念;为什么把关键信息隐藏到最后再揭露反而让读者不愿读下去。
自查要点
有没有确保冲突的种子从第一页开始就已萌芽?
有没有建立起“对抗组”?是否让读者意识到主人公陷入了怎样的两难境地?
这一冲突有没有迫使主人公采取行动,无论是把它合理化,还是真正做出改变?
你能否保证把真相都留到“大揭秘”的写法一定会使故事更生动有趣?
“反转”的真相披露之时,之前发生的一切依然合理吗?
精彩片段
认知秘密:大脑构造决定我们天生抗拒改变,即使是变好。
创作秘诀:故事讲的是变化,而变化只能取自不可避免的冲突。
故事中的常见“对抗组”
主人公认为的真相vs.实际的真相
主人公想要的vs.主人公实际拥有的
主人公想要的vs.别人对她的期望
主人公扮演的角色vs.主人公本身
主人公的内在目标vs.主人公的外在目标
主人公的恐惧vs.主人公的目标(外在的、内在的或内外共通的目标)
主人公vs.主人公的对手
主人公的对手vs.其仁慈(或仁慈的表象)
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三个重要事实
人脑面对任何事物都会本能地寻找其规律或模式,以解读其意义,进而仅根据模式的重复或交替预测接下来会出现的情况。
我们把故事脚本放到亲身经历的类似事件中,看看它是否可信。
人脑热衷于解决问题,这种热爱深植于我们的天性之中。
判断主人公一开始想得到的东西是不是她真正追求的目标,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问问自己这些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解决她的内在难题),主人公是否必须直面自己最大的恐惧?如果不是,那就说明这是个假目标。
神话:在“大揭秘”之前隐藏信息才能抓住读者的心。现实:隐藏信息往往毁掉了真正吸引读者的故事。
在故事结尾大揭秘,颠覆整个故事的意义,让读者回顾故事并重新阐释具体故事情节,必须满足两个硬性条件:
故事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暗示”或“明示”,而且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模式可循,这一模式能让读者感到事情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真相还藏在深处。而新转折的出现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这些“暗示”和“明示”必须在“揭秘”之前就能独立显现,并能自圆其说。
故事要在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之间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