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们想读懂一本书,就要把这本书的内容在三个层次上梳理清楚,哪些是知识,哪些是概念,概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关系(理论),把这些弄清楚了,这本书也就掌握了。
一
我买书采用类似撒网捕鱼的方式,不是确定了哪里肯定有鱼才撒网,而是觉得差不多可能有鱼就撒网。
比如,为了深入学习《西周史》,我不仅买了《西周史》《西周史与西周文明》、《西周的政体》《西周的灭亡》,还买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三代文明研究》《万古江河》,《说中国》《人类简史》、《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
这样撒网的结果,是我会买回一些并不是马上要读的书,甚至有些书可能永远都不会读。
如果你说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认可。
但是,我的这种撒网式买书法,经常会有惊喜。
有的是小惊喜,比如《人类简史》,就帮我补充了关于人类繁衍的新的比较系统的知识,增添了看世界尤其是人类发展史的几个视角。
有的,则是大惊喜。
今天我给朋友们隆重介绍我的这个大惊喜。

二
因为采用撒网式买书法,买回来的书很多,而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及时读,也没必要这么做。
但是,买回来的每一本书我都会抽时间登记整理,并读一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才归类到书架上。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显摆我书多,也不是有藏书癖,非要隆重保存。现在的时代,除非晚清以前的旧版书,简体横排本是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
我这样读书整理的目的,是要对这本书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这个印象很重要,它会潜伏在我的记忆里,当我需要相关知识的时候,提醒我在哪本书里有相关的内容,我只要去到书架上把这本书找出来就可以了。
就是在这样的整理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三
我们读书,读一本本的书,怎么能证明我们已经掌握了书中的知识?
这个掌握的标准是什么,朋友们知道吗?
在2016年双12以前,这个标准我是不掌握的。
我们很多人都有去书架上翻出一本旧书,翻出书中自己画的杠杠,写的随感、批注,这一切都证明这本书自己曾经认真地读过,可是却怎么也想不出书里说了什么这样的经历。
我知道同样一本书,张三读了,李四也读了,但是张三回来给李四当老师讲这本书,李四却觉得是一本新书,自己根本没读过。
大家想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把读过的书中的内容忘得精光?为什么两个人读一本书,收获大小如此悬殊?

四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是我撒网买书时捞回来的一本书。
我的动机是古人的社会生活受环境影响甚巨,夏亡商兴,商亡周兴,天下体系,中国概念,这一切都脱不开地理环境。尤其当我对照读希腊史时,克里特岛上的环境对岛上政治结构的影响给我很大的启示。
所以我觉得应该适当了解一些夏商周时代的地理环境及地理思想史,于是买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这本《从混沌到秩序》。在我整理登记过程中,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本书的绪论梳理了地理学理论的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虽然作者讲的是地理学,却可以推广到我们几乎一切书面文字的阅读中(诗歌小说我没有细想,存疑)。

五
关于地理学,作为一套知识学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层面的东西: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理论。其实每一个学科体系都包含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如果只有第一、第二两层,即只有知识、观念,不能构成一门学科。
地理知识是同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产生的,有了文字之后,出现了地理记载。记载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能说一切地理记载都是地理学。
地理观念比地理知识高一个层次。地理知识是具体的,常常是关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这样的地理知识是生存的基本知识,不用说人,动物脑子里都有。
观念是一种概念,由零星知识上升为一种归类,一种属性,这是人的思维特征。举一个例子,冷、热、干、湿、下雨、刮风,这都是尽人皆知的知识,但地理科学将这些现象升级为概念,为气温、温度、降水、风力,成为类属性的认识。
关于各种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我们说学习理论,实际上就是从概念开始,先掌握一些概念,然后再回答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地理学中,先弄懂景观、区域这些地理学概念,再把景观和区域之间的关系说明白……要找出共间很多深层的、系统的关系,把各种概念间的关系解释出来,方能说掌握了理论。
所以,要验证自己是否懂得一点(比方说)经济地理学理论,那么首先自问,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概念自己掌握多少,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自己是否都理得清楚,理清楚了,便可以说具备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修养。

六
这是我在《从混沌到秩序·绪论》中摘出来的一部分,略有删节。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学科体系都包含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知识、概念、理论)……”这一句话就帮我们把读的每一本书拆开来,分成了三个层次。
最低的一层是知识。以《人类简史》这本书为例,人类何时出现,出现于何地,如何发展繁衍,有具体的时间、地点、路线图,甚至有很多历史遗迹、名胜古迹,这些就是具体的知识;
中间的一层是概念。《人类简史》这本书有几个核心的概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讲故事等,全书就是被这几个大的概念切分成几块;
最上层是理论,也就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通过基因突变学会讲故事,又因为学会讲故事而开始了认知革命,继而又出现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三次革命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与三次革命之间的关系,把这几个方面弄清楚,我们基本也就掌握了《人类简史》这本书。

七
不仅《人类简史》这本书如此,许许多多的书都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如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巴菲特创造了一个“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然后探讨它与传统管理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在《在线》这本书里,王坚重新定义了“在线”的概念,然而对在线与我们固有的一些概念之关的关系进行论述。
所以,如果我们想读懂一本书,就要把这本书的内容在这三个层次上梳理清楚,哪些是知识,哪些是概念,概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关系(理论),把这些弄清楚了,这本书也就掌握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