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拆书/讲书稿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精读打卡116:有病“网投医”可行吗?——《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精读打卡116:有病“网投医”可行吗?——《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作者: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4:44 被阅读0次

阅读时间:2023年6月2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阅读范围: 第二节《作为家属,该如何获取医疗知识和信息?》

最近心很乱,读的书也很杂。所以之后的读书打卡并不专于一本书。可能会更新的书目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法治的细节》《斑马》《翦商》。可能是跳读,可能是节选。读什么全凭个人兴趣。

从实用性出发,我最近比较关注医患关系,病人家属如何协助治疗的问题。最近会更新几篇关于《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的内容。由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肿瘤方面的医生,其中有大量关于癌症和肿瘤治疗的内容,对我没有太大作用,暂且略过。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阅读。

作者说,能够选择书籍这个媒介的一定是一个对知识有渴求,更是对求知的过程有非常严谨标准和仪式感的人,所以你我是求知路上的同行人。(四舍五入我和作者一样优秀,嘻嘻嘻)

网上的东西到底靠不靠谱?

随着网络的发达,更多人习惯于在网络上“求医问诊”。即使去挂号看病,也会提前做足功课,然后对医生说“网上是如何如何说的?”还有的人说,查出一点小毛病,在网上一求证,“我都想好把自己埋哪儿了。”所以网上的东西到底能不能信?

伪科学和谣言

作者对于这些网上的不实信息十分痛恨,他用很大的篇幅来劝导人们。

他提到难以治疗的疾病都是伪科学和谣言最好的温床。网上的信息就是利用信息不平等,在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全方位的信息时,只给你看一部分信息来误导你,这不是你的问题,但却是你需要时刻警惕的陷阱。

作者的很多医疗同行都深有所感,他们说。我们都是兼职做科普的,但是有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

对于网络传播者流量就是正义,他们只看到自己完成了业务指标后,账上多了几个数字,但是他们永远听不到,也想不到那些来自远方的哭声。那些传播伪科学的人良心是坏的,这世上最大的恶就是利用人们最绝望时候的求生心理,挣这些最绝望人的钱。

你是什么样的信众?

作者提到了网上求医的三类人。

一类是从众型人格。就是看大家都在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对于这类人作者的建议是,你只要选择一家平台来深度阅读就好,一定要记住,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适用于你才是越好的。

一类是模仿型人格。他会愿意选择相信一个成功的案例,觉得别人可以治得好,我也一定行。

对于这类人可能遇到的“大明白”,作者深恶痛绝。他说真理是有概率的,专业的医生在诊病时都如履薄冰,步步惊心,你一个一知半解的街坊,哪有胆量给别人建议。病人复发了,病情延误了,你于心何忍?这些人有的时候即使心是好的,做的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恶人了。

最后一类是批判型。他面对信息的第一直觉是找出反驳的可能性。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作者十分赞成这种小心求证的精神,他说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也许不是难事,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医生求证,达到一种医患家属共同参与的状态。

获得信息的正确顺序

作者对于如何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些建议:

广撒网阶段,你需要做的是了解这个疾病,了解看病过程中你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名词。

去专业的医疗平台,各医院的公号,健康类的头条,专业的更加封闭的知识平台,仔细搜索带着问题寻求答案。比如哪家医院好,哪个医生口碑好,这个病的预后,如何大概的治疗流程和花费的费用等。

去向医生求证。在实地求医的过程中,对于你困惑的问题最好不要用“百度说”作为开头,这样会给医生一种质疑的感觉,应当直接提出疑惑的部分,比如“病人有些顾虑,这样会不会如何如何?”

对于这方面自己的一些感受

最近家人在看病,当检查结果中出现“异常结论”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网上寻找答案,结果就是越看越慌。之后我会追着医生问问题,得到的大部分答复都是“这个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不算严重,需要在某某方面注意,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我认为医院的医生和网上答案之间的区别在于。主治的诊治是1对1的,他们会结合病人的状态,检查结果和用药反应进行综合的判断。网上的医生始终还是隔着一层,更不用说作者提到的唯流量论的带着目的人了。

我理解的医患互助状态

我的理解是,双方都要及时进行反馈和互动。病人和家属要主动坦白既往病史,身体的状态和用药的反馈。这样医生才能结合检查结果和用药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隐瞒病情,讳疾忌医,或者干脆不听从医生的嘱咐都是不可取的。

我遇到的一个病友,住进来三天不仅不忌口,不按时服药,还埋怨医生,为什么三天了病情还不见好转,说某某地方的医生可以一针起效,打算转院去试一试。

医生只是“摆渡人”。配合医生,遵从医嘱是治病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应当把医生“神化”,恢复的效果不好全是医生的“无能”。

我们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是这些天来我最受用的一句话。基因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我们不一样的身体状态。我们不能自己先搞砸了,再把责任推给医生,指望着别人可以让自己“重新做人”。

书中有个章节是关于“如何管理好医生?”。我正在读,下一篇将与大家分享心得,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打卡116:有病“网投医”可行吗?——《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l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