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903/81c571ac085e4f39.jpg)
有天无意逛微博,有个博主讲:我认识的人里面,从事绘画工作的,没有一个考过级,无一例外。
当时就纳闷:画画也要考级?艺术类工作居然也要去考试,当然,我知道高考美术生是要艺考,但是从没想过连美术这么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居然要考级。
瞬间就觉得,我们的教育是有多爱给人打分啊!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把所有人往“平均标准人”上靠,抛掉你天赋、兴趣爱好、个人理想,通通扔到教育的大锅,最后出来一模一样的“产品”,教育并没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将不同的个体变城一模一样的人,企业也在根据你的学历、背景、经验来做一个“标准化”的筛查,来判断你是否符合这个岗位,你也会根据社会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成长速度,似乎哪里都有一个“标准”,但是,那个标准真的是正确的吗?
作者强调的是,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标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个体的特征,都是参差不齐的,是多维度的,试图用单维度来解决多维度的事情,依赖标准化考试、学习成绩、工作绩效的排名来定义人的才能,和教育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个性有三大原则,即:锯齿原则、情境原则、途径原则。
锯齿原则:不能用一维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复杂且呈"锯齿状"的事物,我们每个人的人类特征,包括天资、智力、性格、创造力等,都是呈锯齿状的,如果只用单一维度去思考这些事情,我们终将深陷困境。
情境原则,中国有句老话:“人之初,性本善” 认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但是成人之后大不相同,人的行为方式,大部分是受自身和所处环境决定的,根本没有人的“本质”这件事,而且,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具有特定性和条件性,这也是为什么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第三:途径原则,任何类型的人类发展,包括身体、途径、心理、道德或职业发展,都没有单一、正常的途径,这一点,想必参加工作的人会更有感触吧!总有一小部分人不走寻常路,却获得了大部分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对于饿任何既定目标来说,都是通过许多不同的有效方式来达到相同的目的,最适合你的路取决于你自己的个性。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想重新创造自己的路,那就必须得找到自己的个性,找到最适合你的环境,去走一条你自己创造的路,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过上优质的生活。
网友评论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复读生,竟然已经复读7 8年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这样一个标准,我们都知道,艺术这东西不同于考试,根本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很有想法的学生在考试往往考的都是低分甚至2 3十分,因为评分人都看不懂,还有评分规则的缘故,被分到低分区。
艺术是个发散的创作运动,却以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