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与不笑,是个问题。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
一天,小布朗对老师说:“今天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进水坑里,大家都大笑,只有我没有笑。”
“你做得对。”老师连连点头,然后接着问他: “是谁掉进了水坑里呢?”
“是我。”布朗回答。
故事虽然是以笑话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然而故事之中和故事之外却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看故事之中,布朗掉进水坑了,大家都在笑。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故事中的老师是经常教育孩子不要这样做的,可是最后结果却还是事与愿违。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呢?如果学生压根就没有想着接受老师的教育,就算老师花费再多的心思,学生照样是我行我素的。所以,这些学生笑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没有将老师的话放在心上。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仅仅要是落在口头上,更要让学生的内心真的有所触动吧。
另外,再来看看小布朗的行为,他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了吗?从表象来看,他是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了的。因为在这件事中,出现了某个人的不幸,别人都笑了,唯独他没有笑,他的确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啊,所以布朗在这件事上做的不错。只是很不幸的是,这个不幸的人是他本人!那么问题来了,他将事情的原委让老师知道,目的何在?他有没有可能在怨恨那几个嘲笑他的人,从而借老师的手去收拾那些家伙,毕竟那些家伙没有听老师的话啊。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而这种矛盾在学生之间是经常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谨慎,不能被某些学生看似的正义行为给欺骗,说不好你会变成他报复某个人手中的刀。所以,布朗不笑未必没有问题,但是这留给我们的疑问却又成了一个问题。
再来看故事之外,我们都知道: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在这里,笑与不笑,又是个问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
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某些行为是不好的,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某些行为是好的,这是我们的认知问题。但是人有了正确的认知,却未必有正确的实践。我们都知道熬夜不好,可是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当了夜猫子。我们都知道锻炼有好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不懈地锻炼。所以,道理总是简单的,实践总是困难的。所以,说话总是简单的,行动总是困难的。
所以,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笑与不笑是个问题。对于没有正确认知的人或认知不到位的人来说,无所谓笑与不笑,因为他还没有开智。比如小孩子,我们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就好。但是对于成年人而言,在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还是要努力做到不幸灾乐祸吧。是啊,努力让自己做个知行合一的人,有什么不好呢?
写于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