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吉林市江南,工作在哈龙开发区,相距25公里,开车30分钟,路程不算远,时间也不长,可总有一种十里不同天的感受。到了冬季,这种感受愈加明显。
早晨下楼,深深吸几口江南清新的空气,精神倍儿增。开车过江湾大桥,沿松江北路向哈龙方向前行,过铁合金小桥后天空便有些模糊,空气飘着丝丝烟尘气息。过七家子后,烟雾陡然变浓,越往前行,烟雾越重,气味也压迫鼻翕,仿佛进入了一片烟云浩渺的境界。这不是人间仙境,是这个区域冬季常见的空气污染。每天上下班,感受清浊两重天,不由不思考我们的环境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异,怎样才能让同一片蓝天碧空如洗?
不妨先分析一下哈龙这个地方为什么到冬季会出现较严重的空气污染。哈龙地处吉林市区下风头,松花江城区段下游,地势低洼平坦,东面与吉化公司跨江相望,南面有三道岭子和锅顶山与市区相隔。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哈达湾就开始建设大工业,到目前仍集聚着水泥、碳素、啤酒、发电、化工、纤维等大型排烟排尘排汽企业,形成了较多的工业污染源;哈龙地处城乡结合部,平房区面积大,很多农民冬季靠烧煤炭取暖,形成了生活污染源;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开发区道路条件越来越好,这个区域已经成为交通枢杻,过往车辆穿流不息,形成了交通污染源。据有关专家介绍,冬季在逆温条件下,大气稳定性越强,污染也就越重。每天污染源夜间排放的污染物停留在逆温层内,不能向高空扩散,形成近地面污染,日出后随着地面温度升高,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自下而上消失,新的混合层形成,停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压迫至地面。加之哈龙地区地势平坦低洼,容易集聚气团,三道岭子和锅顶山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气流输送,从而造成局部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据观察,哈龙冬季空气污染呈双驼峰值型,每天早晨5时开始明显加重,至8时为第一峰值,然后呈减弱趋势。从16时开始又呈加重趋势,持续到21时形成第二高峰值。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是早5时至8时和16时至20时为取暖高峰期,并且此时段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个人都渴望天天呼吸新鲜的空气。哈龙地区局域性冬季空气污染问题,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是不可以改善的。大家都会清楚记得去年北京“APEC蓝”,在雾霾严重的北京市召开重大国际会议期间,奇迹般出现了几天瓦蓝瓦蓝的天空,不能不说明人的能量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十九世纪中后叶,欧洲工业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人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重新改造环境,培育环境,才换回了今天欧洲大部分地区碧水蓝天。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面对冬季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现实,如何让哈龙这个工业集聚区天空清亮空气清新,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是强化社会责任。治理环境污染不能单纯的点对点地研究,而应点面结合,条块配合,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具体说来,解决哈龙地区冬季空气污染问题,需要周边的昌邑区、龙潭区、高新北区通力合作,在较大范围内减少污染源。这需要上级政府的智慧和勇气,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更需要各方保持强劲的大局观念。其次是强化政府责任。相关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第一门槛,环境评价不过关的新项目绝不引进;大力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限制“三高一低”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和低产值的劣势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对污染问题的查处,依法重罚重处,让违法排放血本无归,对污染问题绝不留情。第三是强化企业责任。进入新时期,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税收和公益,而最主要的是对环境的影响。企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特别是生产型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自身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治理设施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企业对社会的第一责任来约束生产经营行为。近期,吉林松花江热电厂的3期项目采用电除尘技术,同时对1期项目的2台机组进行了环保一体化改造,这些措施受到专家和民众的广泛赞誉。第四是强化百姓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珍惜它,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从2017年开始,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新法规不仅对企业排污有严惩,对百姓也有强制约束。要加大对环保法规的宣传,让环保法走进百姓中间,深入千家万户,动员全社会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环境,爱护保护环境,维护环境的尊严。
改变冬季空气污染严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上上下下高度重视,行动不停留在口号和宣传横幅上,政府执法铿锵有力,企业措施掷地有声,没有理由不会逐步改善的。我们期盼,过不了太久,到开发区下车后深深呼两口新鲜空气,也一定会精神倍儿爽。
冬季烟霾何时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