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天井 毛泽东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1906年,主席到井湾里私塾读书,师从堂兄毛宇居。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生硬,就是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课堂上很枯燥无聊。以主席那种不受约束的个性自然是受不了的,有一次老师外出留学生们在学堂里背书,老师前脚刚走,主席就跑出去玩了,还摘了一些毛栗子分给同学们。
老师回来以后自然是非常生气,责问主席,主席回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囫囵吞枣,死背硬读,是没有用处的。”不仅不承认错误还顶嘴,态度很不端正。老师更生气了,罚主席背书,主席背出来了,又指着天井让主席作诗,于是有了上面这首《赞天井》。
“囿”,困住,局限。四方方的天井,周围都是高墙,小鱼就困在里面游不出去;可惜只能喝井里的水,那是永远也长不大喽!看到了吧,主席很聪明,把自己的意见融进了这首小诗,句句不离天井,却又句句蕴含着对老师教育方法的不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13岁的主席个性已经很鲜明,他不愿受拘束,他向往着自由,向往着更加广阔的世界。
同年,主席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看到寺院盛开的指甲花,又赋诗一首《咏指甲花》: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批日出,唯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指甲花:学名凤仙花,花瓣可以染指甲,故名“指甲花”。这种花生命力极强,很容易生长,颜色鲜艳很好看,到了夏季随处可见。渊明:陶渊明,晋朝诗人。敦颐:周敦颐,北宋文学家、哲学家。
主席在这首诗里提到了两种花:梅花和莲花。这是古代文人比较偏爱的两种花,赋予它们高洁的品格。而主席却说自己更加喜欢指甲花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的意志,可以看出的主席不同流俗的审美格调。
在这首诗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两件事:一是主席强大的人格力量,陶渊明和周敦颐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两个人,13岁的主席就敢和他们比肩,并且提出了和他们不同的审美见解。二是主席的民本思想,菊花和莲花是士大夫喜欢的,是高贵的象征,而主席却更喜欢接地气的指甲花,说明此时主席的世界观正在慢慢的形成,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热爱穷苦百姓的崇高境界在这时候已经具备了雏形。
当然了,如果说主席此时就已经有如此清晰的意识那是不客观的,这些还都存在于潜意识中,但是已经开始生发、成长……
由于主席在不服管教,父亲就给他停了课。主席回到家中,白天干工活,晚上记记账,有空了就读书。这段日子主席过得还是挺愉快的,有诗为证:
耕田乐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这首诗写于1908年,内容浅显很好懂。天天耕田的日子挺快乐,收货的粮食堆满粮仓;干完农活了,看看书很自在很舒服。等时机到了,我自有主张。
这时候的主席只有15岁,然而他的诗里面所蕴含的思想却不是15岁的少年所能拥有的。此时主席已经有所意识,眼前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主席没有被安闲舒适的生活消磨意志,他在等待着一个时机展现才华实现抱负,“坐待时机自主张”。
1910年,主席下定决心要走出家乡,临行前给父亲留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梓地:古人习惯在住宅周围种上桑树和梓树,桑梓地就代指家乡。青山:出自龚自珍“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代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父亲啊,孩儿要走了,不学成个样子我是不会再回来的;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我不愿意庸碌一生老死家园。
主席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理解不了这首诗,特意请人解释了这首诗。明白了这首诗的含义之后,父亲并没有为主席的豪情壮志感到高兴和自豪,反倒因为自己辛苦积累下来的家业无人继承而黯然神伤。然而,浅滩困不住蛟龙,韶山冲那个小地方是绊不住主席走向世界的决心和步伐的。
此时的主席刚刚17岁,已经立下了远大的目标。他不甘心老死家园,不愿意过着平淡没有激情的生活,他要走出去,而且是下了不可动摇的死志:学不成名誓不还。主席的情感永远是外放的,他的目光一直是高远的,他的胸怀从来都是广阔的。奋斗不息、志在四方的豪情鼓舞着主席走出了那片小天地,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伟大人生之中。
1910年秋,主席来到了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这所学校的名气很大,周边的达官贵人、乡绅财主也都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这样,这里就聚集了一群官二代、富二代。
有些个富人子弟比较骄横,盛气凌人,有的时候还欺负穷人家的孩子。主席自己后来回忆说:“我比别人穿得差,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很多阔学生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然而,主席可不是受气的个性,于是写了一首《咏哇》: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我不张口,你们这些小虫子谁敢出声?把那些富家子弟比喻成了小虫子。主席的嘴也是够毒啊,呵呵。
这首小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主席强大自信的人格魅力,那些纨绔子弟在主席的眼里不值一提,主席的非凡气概和俾睨天下的领袖气质已经有所展露。
坦白的说,这几首小诗的艺术水准不是很高,但是却展现了主席志在四方的伟大豪情,体现了主席包容天下、吞吐宇宙的伟大胸怀。少年毛泽东已经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积蓄着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