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钟点工大姐那天是第一次来我家,韵韵正巧也在家,因为那天是星期天,学校不上课。
韵韵跟钟点工大姐打招呼说:“阿姨好!”
大姐开心地咧开嘴:“唉呀!你好!好乖哦!”
又转头问我:“这是你女儿呀?长得好靓!又这么有礼貌、懂事、这么乖。”是真心的夸奖。
大姐跟我聊起来,才知道,大姐的女儿跟韵韵一样大,也读高三,在韵韵同一所学校。
我说:“你女儿一定也很棒。”
大姐却愁眉哭脸起来:“唉,不听话,叛逆的很,哪像你的女儿啊?”
大姐一边干活一边诉苦:“我那个女,从不好好跟我们说话,说出来的话让人心寒,伤人心。不肯住学校的集体宿舍,她哥哥在学校附近帮她租了一间房。她昨天说不舒服,我去看她了,说带她去医院看看,也不知我哪句话没说对,她不肯去了,又吼我,叫我滚回去,死了也不麻烦我们,以后把十几年的学费、生活费赔给我们,就跟我们两清了。唉!这个女!”
看着大姐的眼圈都红了,我赶紧安慰她:“估计是孩子学习压力大,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大姐摇着头说:“一直这样哦!从亲戚家接回来,就是这样哦!越大好像越厉害了!”
我有点奇怪:“从亲戚家接回来?她以前住在亲戚家吗?”
原来,大姐有一个儿子,后来又生了这个女儿,由于大姐的老公是公职人员,当年的计生政策,大姐生下这个女儿后,只能将她寄养在亲戚家。女儿读初中时,才被接回来跟家人住在一起。
我觉得我大致明白大姐的女儿叛逆的根源了。
其实,有这种经历的孩子,不仅仅是女孩会叛逆,男孩儿也一样呢。
我的一个朋友就告诉过我,她的读高三的儿子的班上,有一个男生,估计是“偷生”的,他叫一个男人“二叔”,他的一切开支都是“二叔”承担,家长会也是“二叔”来开。全班同学都心知肚明,“二叔”就是他的父亲。
那个男生对他“二叔”态度非常不好,总是骂骂咧咧,有时甚至是恶狠狠的骂粗口。
曾经看到过一组漫画“On a plate”,描述了两个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文章标题,将它翻译为“穷孩子与富孩子的差距是怎样一点一点拉开的?”
这组漫画,最为打动我的画面是:
“富有家庭的那对父母,非常自己的爱孩子,为孩子倾心付出,他们总是陪伴孩子,还鼓励他‘好孩子’、‘很聪明’;
贫穷家庭的那对父母呢?他们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也为孩子倾心付出......所以,他们只有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看电视。”
谁都知道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但是,我们忍心指责那对贫穷家庭的父母吗?我们能说他们不爱孩子,不想留在孩子身边、不想陪伴孩子吗?
显然我们不能。
有很多事情,其实,是我们作为普通个体没办法做出根本的改变的。
比方目前的中国,有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一年见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没有。是父母不想带着孩子,不想陪伴在身边吗?各种限制,让他们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限制,是那些父母没办法改变的。
还有,钟点工大姐家,在当时的政策下,只能将“偷生”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这也是他们没办法改变的。不是因为不爱孩子。
但是,有些事情,是作父母的,可以做到的。比方说,认识到这些“没办法改变的事情”已经或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认识到之后,就应该做出举动,将这些伤害尽量减少、减轻。
如何减少减轻对孩子的伤害?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富有的家庭和贫穷的家庭,这种区分,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父母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可以将家庭分为好的家庭和坏的家庭。这是父母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好的家庭至少具备以下两点:把心底的爱大声说出来,让孩子接收到父母家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坏的家庭呢,与上述相反:常把爱隐藏,觉得说出来太假,孩子获取不到父母爱的信息,会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疏远,甚至充满怨恨;家人之间不能好好沟通,不能好好说话,语言成为伤害人的“子弹”,使得亲子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关系恶劣。
好的家庭和坏的家庭,与家庭的财富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于为人父母者是否觉醒,是否愿意改变。
那位钟点工大姐,她在讲述女儿的叛逆时,悲伤、无奈,话中的怨恨之意也是颇为明显。
但是,她同时又非常骄傲地说:“幸亏我的儿子听话,真是孝顺哦!他生他妹妹的气,说,算了算了,别为她操心了,等她考取了学,去了外地,家里就清静了。”
大姐不觉得自己的言语有问题,更不觉得儿子的话有问题。
我相信,大姐一家内心是爱着女儿的,只是,他们现在在相互仇恨。
有一个汉语词汇,“怨偶”,译成英语是unhappy couple,不快乐的夫妻。 互相怨恨的夫妻能快乐吗?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的夫妻,都不愿意走到“怨偶”这一步吧?
其实,岂止是夫妻可能成为“怨偶”?父母子女也有可能成为这种充满怨言的敌对双方呢!
小时候,我认识一对母女,母亲为了女儿能有个工作,早早从单位退休,以便女儿去她的单位顶替就业。照说是很伟大的母亲了,可是母女二人一度却成了仇人一般。
有一年,母亲家修盖新房子,女儿也已早已为人母,却教自己的年幼的儿子对母亲说:“外婆,你这房子盖好后,你家里就要死人的。”这样恶毒的话语,是怀有一般仇恨的仇人都说不出口的呀!
我无意间听见大人讲述这句话,心里惊骇无比。
后来,又听说她们母女二人和好如初了。是的,血浓于水,父母子女不论曾经怎样交恶,似乎总有握手言和的那一天。但是,那个伤痛,总是存在的吧?偶尔回想,心会不会隐隐作痛呢?
当年,大人们谴责的都是那个女儿,觉得她忘恩负义、大逆不道。但是我想,有这么深的怨恨怨毒,母女的相处,一定出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问题。
我的小女儿湉湉,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由于种种原因,起初对于适应集体生活,她似乎有些小小困难,跟同学的相处也有点小小困惑。
为了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学校附近开了一间小小的午间托管班,招收了几个跟湉湉岁数不相上下的小朋友,为她营造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有老师看管护理他们的午饭午休,也便于我观察了解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的相处。
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孩子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由于我的精力的原因,再加上家里有一些别的事情,我停办了那间小小托管班。但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一样的父母子女相处模式。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妈妈。
那是一个三年级小姑娘的妈妈,全职主妇,儿女一对,应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可是我发现那位妈妈似乎经常性地处于烦躁之中。有一次,不知她为什生气,凶狠地拽着她的女儿的两个羊角辫,将她拖进电梯。电梯下行很久,站在电梯门外的我,还能听见那个小姑娘的哭喊声。
我亲眼目睹这一切,可我当时震惊地说不出任何话,只记住了那位小姑娘屈辱的、满含恨意的眼睛。
托管班的老师们有时候会说那位小姑娘“固执,叛逆”,我觉得不应该给孩子过早的下定义、贴标签,所以,每次我都会阻止她们这样说。
但是,那位读三年级的小姑娘,她看向别人的目光,确实不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原本该拥有的:阳光、快乐、明媚、柔和。不是这样的,那孩子,她的眼神,不是这样的。
造成这个样子的,能不能说,是母亲的过错呢?
当女儿长到青春逼人的岁月,母亲也会红着眼圈抱怨孩子“叛逆”“说话令人心寒”吧?
有段时间,一篇文章《独生子女的时代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似乎触到了70后、尤其是60后的独生子女的爸妈的痛点。经常看见有人转发这篇文章。
有一天,我所在的家人群里,一位60后的表哥也转发了这篇文章,引发了亲人们的感叹。
我那会儿正好有闲空时间,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发了一条:“管他们爱不爱呢,反正是自己生的。”亲人群里没人说话了,大家或许是觉得我溺爱,或者三观不正。
其实,我还真没担心过我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
但是,人又常常不能免俗。
有一天读到一篇文章,一位80多岁的中国老太太,倾尽心血,供女儿去美国留学读书。后来又卖掉自己在北京的住房,供外孙女去美国读书。在国内已无其他亲人的老太太随后投奔女儿、外孙女来到美国,却遭美国女婿嫌弃,女儿、外孙女也很冷漠。老人想回北京,外孙女给她买了6号的飞机票,却在3号那天就叫车将老人送到飞机场,然后不闻不问。
文章的标题就叫:《老太买房养大白眼狼!被女儿抛弃在美国机场》。
我原本不是很相信这些一面之词的报道的。但那天在跟女儿视频时,我还是没能控制自己,将这个新闻讲给了女儿听。
女儿一脸悲戚和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我居然继续说:“我当时读这篇新闻时,还想呢,韵韵以后不会这样对待爸爸妈妈吧?”
视频里的女儿落泪了。
我的眼泪也出来了。
我真的非常后悔,在纯净的孩子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龌龊和卑劣。
韵韵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我带她去参加过一个读书会,爱好阅读的朋友们邀请韵韵发言,谈谈读那本书的感想。大伙儿对女儿大加赞美之词。
一位大叔却问我:“你的女儿一直这么优秀吗?她就没有过叛逆期吗?”
我仔细回顾,我的韵韵,她还真没有过叛逆期。
我们给了她足够的爱、足够的理解、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她为什么要叛逆呢?
不敢说她今后会有多么优秀,但我知道,她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孩子,今后,她也一定会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妻子和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