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哲思散文
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9:47 被阅读17次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10总第097篇

    道德是本来、固有、客观的,我们只需通过修养,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它,把它实际呈现出来。如果只把道德当作虚在的概念,以致身心分离,就会对人生造成伤害。

    故事一

    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东方有一个人,名叫爰旌目,要到某地去,而饿倒在半路上。狐父有个盗贼名叫丘,看见了他便跳下马,用壶里的水和食物喂他。爰族目吃了三口之后才能睁眼看,问:“你是做什么的?”说:“我是狐父的人叫丘。”爰旌目说:“啊!你不是盗贼吗?为什么要喂我饭?我决意不吃你的饭。”于是两手抓着地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最后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的那个人虽然是强盗,但他的食物却不是强盗。因为人是强盗,就认为他的食物也是强盗而不敢吃,是丧失了名与实的宗旨啊。

    感悟:乍一看,爰旌目是一位坚守道德仁义的典范。然而,道德的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究竟是什么?其外在之“名”与内在之“实”究竟是什么关系?

    道德是万物的本质,是实际的,实的;而不是名义上的,概念上的,虚的。道德是生命的精气,本质是保命、养命,保障生命持续发展,走上恒永之路。而名声只是道德的影子,什么样的道德,显示出什么样的名声。我们怎么能舍本求末,去直接追求“影子”呢?

    所以,爰旌目把虚名声当作道德本身去追求,为保有好道德名声而去死,就是颠倒了“实与名”的“本末”、“前后”、“形影”关系,把做人的学问搞到死路上去了,成了“伪儒”、“酸儒”、“腐儒”和“伪道”、“假道”。

    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何以至此?这是善良者被所谓“偶像”误导,及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持后”之道,才是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发展的规律所在。基于生命续永的需要,我们务必慎重于善恶、利害、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区分。

    故事二

    柱厉叔事奉莒敖公,自以为不被了解,便离他而去,居住到海边上。夏天就吃菱角荷花梗,冬天就吃橡子板栗。后来莒敖公遇上国难,柱厉叔就辞别他的朋友,要为莒敖公去死。他的朋友说:“你自己以为不被了解,所以才离他而去。现在去为他死,了解你与不了解你就没有差别了。”柱厉叔说:“不对。自以为不被了解,所以我才离开他。现在我去为他死,这说明他果真不了解我。我将为他去死,要让后世的君主看到不了解自己臣下的后果。”

    凡是知己就为他死,不是知己就不为他死,这是直来直去的做法。柱厉叔可以说是因为怨恨而忘掉自己身家性命的人。

    杨朱说:“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收到实惠;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招来祸害。发动这样的思想行为而在外面得到反应的唯有情感,所以贤明的人谨慎自己的出心动念。”

    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感悟:在君主活着,有用武之地的时候,柱厉叔为何不用死去证明自己的忠心或价值呢?如果那样,则双方的命运都可能得以改变。而现在的结果是,双方都白白地死去了。况且,拿自己的生命来警示后人,是真心吗?又值得吗?显然,像当初赌气出走一样,心中的怨恨才是柱厉叔要去赴死的主因。

    由此而看,柱厉叔依然是死在了虚名上,不知“持后”之道,颠倒了“名与实”的本末关系。倘若始终以实效为宗旨,恐怕连赌气出走也不至于了,至少可以到别处发挥价值。

    总之,人的心可能受到环境影响而被扭曲,而道德与言行(本与末、实与名)间的“形影”关系却永远不会改变。正如杨朱所言:“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情,是故贤者慎所出。”把握发心,回归本心,修养正心,身心秉一,才是人生的根本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名与实:故事两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lp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