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春天到了,母亲应该是最欢喜的。
随着气温的回升,土地里的小草悄悄地冒出头来,花花草草陆续发出芽。春天阳光灿烂,温度适宜,草木即将茂盛秾华,从千峰皑白,万物冰冻的严冬,恢复到大地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有谁会不喜欢呢?是的,母亲也喜欢,可是她喜欢的一定和你喜欢的不一样。
她喜欢刚刚冒尖的芽,不是绿的让人怜爱的草芽,不是即将开放的花芽,而且结在香椿树上的香椿芽。
彼春芽实际是此椿芽。这一树的香椿芽是她一年的牵挂,更是她一生的牵挂。
香椿树种在房前,不知是她从哪里弄到的树苗。我的家乡靠海,乡人都对这种“树上蔬菜”不感兴趣,只有她天天盼着春天复苏。
春天一到,她的任务就从盼望转到天天看着香椿树。特别是椿芽冒出,还没有发出芽叶时,她更是对香椿树依依不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它,晚上临睡最后一件事也是看它,恨不能二十四小时都能待在香椿树下。
椿芽大了,她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下来,一会儿工夫,满树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你责怪她对草木没有半点怜爱之心,她回你一句:再不吃,椿芽就老了。
她最拿手的是香椿炒鸡蛋。菜一出锅,满屋都是浓郁的香气,和鸡蛋一起吃下,满口留香。或者烙饼的时候放一点椿芽沫,饼的味道瞬间有了层次感。香椿芽多了,可以把它焯水,然后切成寸断,加盐腌制,装入玻璃瓶中密封,几天后就可以食用了。
她常做好送我一瓶。我把她熟知的做法都做了一遍,还是吃不惯那个味道。听了我的埋怨,她接话:吃惯了就能感觉它的味道香着哩。是啊,这是她最熟悉最难以忘怀的味道。
年少时她经常吃,那时她还是没有出嫁的闺阁女子,家乡在遥远的山东。
小时候的她家里困难。农村最难熬的是春天,种子刚刚播种,哪里有收成,新鲜的蔬菜更是看不到影。这时候她们最常吃的菜就是香椿,这是应景的时令蔬菜。
她们村里的香椿树长得很高。一到春季,树上刚冒出椿芽,树下就乡人不断。
姥爷驼背,摘香椿芽的事自然就落到了身材高挑的母亲身上。别人需要跳起来才才能摘到椿芽,母亲踮起脚尖就能轻轻松松摘一大把。低处的椿芽摘完了,她们就用钩子把高处的树枝压低,有胆子大的就爬上树,这家摘一盆,那家摘一袋,总之不能白白上树一趟。就这样,香椿一茬又一茬地摘,村里人都滋润在这棵春天的香椿树里。
嫁到东北后,我们这里没有香椿树,只有一种与香椿相似的植物,叫臭椿。古人把香椿称为椿,把臭椿称为樗。乡人不喜欢吃香椿,对椿樗之别更分辨不出了,只有她一眼便能辨别出。
多年前,舅舅从山东来看母亲。给母亲带了很多家乡特产。家乡的茶,家乡的酒,家乡的米,家乡的面,还有好几瓶腌制好的香椿。她高兴得如获至宝,每次都舍不得多吃。
她的香椿做法都是照搬家乡的那一套,特别是腌制好的香椿,拿出一瓶问她和家乡的香椿哪个味道更纯正,她会告诉你都一样好吃。可是怎么会呢?不一样的土壤里,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味道都会大相径庭。或许,在她心里,两种不同的味道都是属于故乡吧!
这几天她又给我送来一瓶香椿芽,瓶盖一开启,孩子们捏着鼻子逃得老远。我连续吃了几个春天,有些习惯了香椿的气味。
对它的味道感觉渐感依赖,原来接受不喜欢的味道是这样容易。我想起母亲刚到这里时,一定吃不惯这里的食物,喝不惯这里的水,可是最终也习惯了,乡愁是不是也要经过同样的过程呢?
我想,明年我也会在春天里期待着椿芽。
22年度写作营第29篇 1325字 累计4141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