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216天
进阶学习。
一:助人者需觉察个人价值观在目标制定过程的影响。
与当事人合作发展会谈目标或问题解决目标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我从实务经验中发现许多助人者进行咨商辅导工作,时常出现下列缺失。
1、在整个会谈过程中,没有与当事人明确讨论问题解决的目标。
2.忽视当事人的目标,或认为当事人的目标没有价值,要他们顺从助人者或转借者所制定的目标。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SfBT所谓的良好目标较少用道德判断的角度来评定,而是用该目标是否合乎当事人的期待,是否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是否可以持续进行来评定。
助人者的觉察能力越强,越能避免在咨商过程中一味制定符合自己期待的目标,将咨商导向助人者期待的方向,却远离了当事人的期待。
二:制定目标时常遭遇的困难。
我在教学训练与督导经验中发现,制定目标时常遇到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目标。当事人不愿意制定目标。助人者对于当事人的目标感到不安。定出目标,但当事人仍不能采取行动等。
1.找不到会谈目标或解决问题的目标。
(1)助人者的因素。
部分助人者受到过去专业训练的影响,较常采取问题取向思考,和当事人一起探讨其问题,这些助人者容易陷入当事人对于问题的细节描述而忽略整体讯息,因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部分助人者,则未能从当事人的叙述中发现,对当事人重要的事以及当事人的期待,或助人者受限于个人的价值观,未能倾听当事人的需求,因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助人者需要仔细倾听当事人的讯息,因为他的期待可能已经透过语言或非语言讯息传达出来,只是助人者没有察觉出来罢了,助人者要善加培养倾听的能力及解决取向的思考,习惯觉察并减少个人价值观的摄入,多从当事人立场来理解,可以提升对会谈方向的敏感度。
(2)当事人的因素。
多数当事人对于咨商在做什么改变是什么意思?在咨商情境可以得到哪些帮助等问题缺乏经验。因此当助人者直接询问当事人,你希望在咨商会谈过程得到哪些协助,当事人往往回答不知道。
部分当事人则不习惯解决取向思考逻辑,当助人者企图引导当事人正向思考,从成功经验发现解决方向,进行小改变时,当事人受到既有思考模式与行为习惯的干扰产生拉扯或冲突,以致无法制定明确目标。
运用正向开始和目标制定的技巧,可以协助部分当事人找到目标。但是有些当事人可能需要同时运用假设架构和立法架构的技巧,才能找到目标助人者,要灵活的弹性的运用各项技巧来进行会谈。
2.当事人不愿意制定目标。
(1)当事人的会谈状态。
部分当事人进入会谈情境时,是处在抱怨状态或来访状态,他们认为需要改变的是其他人,因此不愿意制定出自己要改变的目标,面对这两种类型的当事人助人者,需要给予足够的倾听与同理,和他们建立合作关系才能和他们一起确认问题,确认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的角色。
(2)当事人的担心。
部分当事人不愿意制定目标反映了几个现象:
当事人担心要承担所有改变的责任;
当事人担心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当事人担心现在制定的目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助人者要倾听及理解当事人的担忧,并让当事人了解,他可以选择要负多少责任,设定的目标可以修正。
(3)当事人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事人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有许多目标想达成。使用排序技巧之后,当事人依然没有办法作出选择,这时助人者一方面要倾听当事人的困难或担心,一方面要在评估当事人目前的状态采取适当的回应策略,赞美,正向思考,重新建构两只话等技巧,都是可以促进咨商进展。
3.助人者对于当事人制定的目标感到不安。
(1)当事人制定的目标不符合良好目标条件。
助人者常见的担心包括:
当事人制定的目标超出其控制范围,当事人定的目标太大,难以达成当事人定的目标,可能带来负面结果等助人者,若觉得当事人所制定的目标可能不易达成或不可能达成,可以与当事人进一步讨论他何以设定该目标,计划如何进行,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当事人,将如何处理这些困难,如果当事人坚持该目标,可行助人者,以采取信任与尊重态度,和当事人一起讨论行动方案,让当事人尝试去做,再依据结果,做后续检核与修正。
若当事人制定的目标可能带来负面结果,助人者同样要了解当事人,制定该目标的理由,真诚表达自己的担心或不同观点,借由对话建构有助于达成期待的方案。
(2)不确定制定的是否符合当事人真正想要的目标。
在实务工作中发现,许多当事人在会谈初期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多少会受到助人者的引导而制定会谈目标。助人者如何确定会谈设定的目标是当事人想要的目标,有以下两项参考原则:一是不要急切制定出目标。二是持续检核目标的适切性。
处在消费状态的当事人拥有较高的改变动机,对问题和自身有较高的觉察力,他们在咨商初期就能制定目标的可能性较高。
处在抱怨状态和来访状态的当事人则不容易做到助人者,要引导当事人觉察和说出自己的期待,需要多少时间,则依当事人的觉察能力而异助人者要有耐心才能进入当事人的世界,如果为了急着设定目标,在当事人说出类似目标的谈话时,就紧抓不放,催促当事人采取行动反而会迷路。
(3)当事人制定两个互相冲突的目标。
例一:当事人希望自己可以多花些时间读书,得到好成绩,但同时希望不要太辛苦,可以及时行乐得到好成绩和享受生活,都是当事人的期待,助人者可以运用排序或量尺化技巧和当事人讨论发展出可以满足两种需求的策略,而非择一而行。
例二:当事人希望可以减缓自己的恐慌症状,又担心若是自己康复了,家人就会较少关心他助人,这一方面和当事人讨论减缓症状的方法,一方面需要关心当事人,想要被关心的需求,找出不用生病,也可以得到关心的方法。
4.制定出目标后,当事人仍不能采取行动。
这个问题要从下列几个方向思考:
(1)制定的目标是否为当事人期待达成的目标?或是助人者或转介者期待的目标?
(2)该目标符合当事人的能力或环境现实吗?
(3)该目标是否大到难以执行?
(4)让当事人不能采取行动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助人者要与当事人进一步会谈,并运用制定目标的原则来检视制定目标的过程,才有助于了解当事人的想法,找出解决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