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许一一的人间3000问的第13个话题。
有句话叫做“谈性色变”。但我看好像这话不够精准,多半的中国人,其实是谈性变“色”罢了。
所谓色变,是指整个人彻底失态、惊恐等反应,可是好像谈到“性”的话题,我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慌,只是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
东方的文化体系中,内敛、深沉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当然有时候也会体现为“故作深沉”。谈到性的时候,就是这样,表面一套,内心其实却早已激情澎湃。
要聊这个话题,可能足够写一本厚书,今天一一只是选很小的角度,稍微说道说道。
首先做一个小测试,看到这个标题,尤其是“性”这个字,你立刻想到的是什么?
我相信,不少人的答案会集中在:裸体、A片、羞羞的画面……所以你们看,其实根本就不是色变,只是你们会变色而已。
首先我摆出我的观点在前:谈性变色,没有好与坏、是与非,这是一个现象,不是一个问题,更不是一个错误。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妨看一看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
“不让说”的文化
文化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一些价值观,这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时期,孔子的开创当然是第一个阶段,而后的程朱理学又是一个阶段,近代史也是一个特别的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
尤其程朱理学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人对于《论语》,对于孔子是有误会的,多数人对于儒学的认知来源于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改变了很大一部分儒学最早的旨意,所以后世的诸多在两性方面、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论调其实并非来自于孔子那个时代。
无论哪个阶段,对于两性之事,似乎一直都是含蓄的、是不可以被放在台面上说的。别说是古代,就说现在,即便是在大学里,你要是课间聊起这个,肯定会引来周围同学的“噫”“嘘”声。
所以你看,因为不让说,所以只能偷偷说、偷偷聊、偷偷看,机会并不多,因此呢,一提到这个,反应就很敏感。
而真的要在一些特定场合说的时候,又因为我们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又显得欲拒还迎,说的不透彻。
对这个字本身的误解
就像我前面问诸位的,很多人听到这个字,立马想到的就是那些难以启齿的场面,把这个字等同于了“X交”、“X行为”。
更进一步地,这个字成了一个类似哈利波特里面不让说的伏地魔三个字的存在,成为了禁语。
被禁的东西往往其吸引力都会倍增,就好像看到世界十大禁片,你一定会一步步去搜索一下看看是个什么东东一样,就好像当年我们的父辈躲在被窝里听邓丽君一样。
但是性的内涵远不止于这些,又不让说,又被污名化,自然加深了一些问题。
教育的缺失
我依然记得,那年我读初二,一天下午,老师通知下一节生物课,全年级男生都去楼上的阶梯教室,女生去楼下的阶梯教室上课。
原来,这天正好是生物课学到了性器官、性行为。然后可想而知,那是我们那一周最欢乐的一天……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必须要讲、必须要教学的时候呢,我们的老师又没法细说、好好说,甚至分开了男女生,重要的生物知识也都是含糊带过。
这更加从一个深层的维度导致了国人对于这个字的偏见。
性和身心
有关教育的缺失,它正在引发另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问题:
年轻人的性态度。
有人做过调查,中国的年轻人,至少有一半都无法做到一周一次性生活,甚至还有一些数月只有一次。
还有一些现象,大家可能也都有所了解,例如非常高比例的未成年性行为的发生,大学层出不穷的堕胎案例,这都直接和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和认知有关。
谈性会变色,反而从这个层面讲是个好事,就怕这种隐晦、含蓄、不放在台面上,引起了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的好奇乃至冲动行为,导致身心的伤害。
谈性变色,一方面是我们文化中的固有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是教育的有意回避。
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幼儿园正在开始试点通过绘本的形式传播性知识,这实在应该为有关领导鼓掌。
我想起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在某节课的黑板上写下这个字,花了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和我们聊,直到今天,我依然感谢当初这位老师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性启蒙”。
其实不管你谈性色变还是谈性变色,这本身都没有什么,但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话题的“无法直视”,引起的真正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错误甚至是冲动实践,才是我们应当警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