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由这几句词中,我们不难猜想到本书表达的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吴敬梓出身于书香书第,且“一门三鼎甲,三代六进士”,世代出官员。生长在这种家庭,怎么就会讽刺挖苦科举制度呢?他的生活应该是衣食无忧,该是充满浪漫主义的思想,不食人间烟火才是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一)为此,我特意找度娘了解了他的生平。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
吴敬梓16岁婚娶,始知情为何物。20岁为姐夫金绍曾奔丧,体会了生离死别。23岁得中秀才,又领略了体面风光。28岁时他还参加了滁州应考。
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敬梓29岁开始写《儒林外史》,此时他已与宗族屑小争斗了六年。既品尝了失败之痛,也领略了人情世故。面对现实,34岁的他无可奈何离乡,因为生活潦倒,因为要发泄愁苦之情,因为要展现做人底线,因为要揭露社会现实,这一切都促使他通过《儒林外史》这部书抒发出来。
可以说他生于儒门,长于儒门,荣华于儒门,没落于儒门。在《儒林外史》笫一回中写到王冕,就赤裸裸的显现出他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反感。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一)王冕七岁丧父,十岁被迫辍学,随后帮人看牛,分担家庭责任。他为秦家放牛,日日早出晚归,勤勉孝顺,过着半牧半读的生活。 三四年后, 他突发奇想,决定学画,经过几个月的苦练,终于掌握了绘画精髓,从此传出画名。
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精通天文地理,但他不求官爵,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遇着花明柳媚时节,便牵牛车载母畅享自由和天伦之乐。岂不美哉!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一)危素老爷传见,时知县多次寻他,王冕拒而不见,出门躲避。后有明朝朝廷官员捧诏书而来,他早已逃往会稽山去了,他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吴敬梓为此还重申说: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样吴敬梓借王冕的经历说明了他对官场的心灰意冷。这实际上就是写吴敬梓自己少权谋,无力直接反抗欺压,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进行抗争。
吴敬梓开篇就表现对官场的厌恶,不难想象,下文该有许多讽刺篇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