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不是诡辩家,不是大而无内之人,而是爱智慧像爱自己生命一样的人。
——题记
柏拉图之前,人们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真善美,是非善恶等等,都是流动变化的,没有任何事物在时间的淘洗下不会发生改变。而到了柏拉图,这个观点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认为世间存在着永恒且绝对的不会发生改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人的理性或理念。即真善美是永恒的,无论现实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真善美理念的追寻是不会改变的。
今天为了更好的认识柏拉图,了解其哲学的核心点,哲学诗画在此整理了一部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理性世界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会受到时间的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天下的马各种各样,但总有一种形式让我们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马,而不是其他非马的东西。比如四条腿,两只耳朵,专属马的外形。
这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型或经人类的抽象思维后的理念。在每匹马、每只狗或每个人的后面,都有一个理念马、理念狗或理念人。而现实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这种理念的模型折射。
2,真正的知识
肥皂泡很容易破灭,而现实人生就如同肥皂泡。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世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作是一个肥皂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都会死,大理石也会风蚀,分解。
基于此,我们对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对于隶属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我们只能有意见或看法,因为人的感觉都不尽相同,由于性格、环境、立场、认知境界等的不同,我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感觉也都彼此不一样。所以,人类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这就好比,2加2等于4,大家都认同,都不会出现分歧,但是如果说,今天天很热或很冷,大家的感觉却是不一样,当你说很热时,有人会说还好呀,不是很热呀。从这可以看出,理性只表达那些永恒不变,普遍共通的事物,就像数学。
总之,真正的知识要靠理性,而不是人的肉眼和感觉。因为后者是不准确的,无法很清楚的表达和阐述这个世界。他这人还不错,只是你个人的感觉,是随着你的立场或喜好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三角形的各内角总和一定是180度,这个却是亘古不变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3,不朽的灵魂
柏拉图认为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器官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这个灵魂是理性的天下,由于它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到理想世界。
灵魂栖息在躯体之内,它原本就已经存在。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同时涌起一股想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爱。此后,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肉体与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后,回到理性的世界。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释放这种灵魂,找到自己的永恒之世界。大多数人只是活在感官世界的倒影之中,他们看到一匹又一匹马,看到一朵又朵花,但是从未见到这些马或花所据以产生的“完美马”“完美花”之形象。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未意识到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活着只是一场幻梦,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灵魂不朽也从不在意,从不努力寻求。
4,走出黑暗的洞穴
大家都知道,柏拉图曾经用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来暗指世间的人们,借助这个洞穴隐喻,柏拉图想要说明哲学家或智慧之人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世间万物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本质。
黑洞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或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与灵魂不朽的永恒之理念世界相比,现实世界黑暗,无趣,低级,充满着偏见、争斗、肉欲和无序。而处于太阳下的理念世界,纯净,光明,高贵、充满着人性所需要的真善美之因素。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人体分三部分,分别是头部、胸部和胸部以下的部分。理性和不朽的灵魂属于头部,意志属于胸部,欲望或人的兽性属于胸部以下的部分。这些部分各司其职,各自有其先天早已安排好的理想。这三个部分中,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制或控制,以便做到自制或自律。唯有人体的这三个部分通力协作,一个人才能达到和谐或美德之超高境界。
柏拉图指出,对于一个处于成长中的人,他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现在还有逻辑分析)来达到智慧。一旦认识到智慧,他实际上就走出了黑暗的洞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