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饮食习惯以及大饥荒

作者: 老麦2018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23:46 被阅读6次

    爸妈来这住的时候,我们生活方便了不少,买菜、做饭不用太操心了。下班回家就有的吃。

    不过饮食习惯上还是有些差异。老一辈的人做菜总是喜欢多炒几个,每顿都弄个三、五个菜,摆在桌子上五颜六色的,看着挺丰盛,选择也多。

    可惜家人的饭量都不大,每回都剩些菜吃不完,老人们习惯于把剩菜留着不扔,下顿热热再吃。

    我们自己做饭的时候,一般做的不多,刚好吃完,吃不完也剩不多,就倒掉,想着剩菜放几个小时,亚硝酸盐过量,对身体健康也不好。

    关于剩菜,和爸妈交流过几次,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互相尊重,于是习惯照旧,折了个衷,剩菜依然会被热,吃不吃看个人喜好。

    吃饭的时候大家经常聊天,话题之一免不了就是饮食,而且这饭桌上也是传承家庭价值观的绝妙机会。

    这不,女儿半碗饭没吃完就想溜,正好给她开展一下爱惜粮食的价值观普及运动。

    “怎么剩这么多,要珍惜粮食啊,爸爸小时候这样的白米饭都很少吃的到,都是吃的窝窝头。。。”

    其实稍微夸张了点,不过很小的时候在老家时,大概80年代初,农村里吃的还真是都是黑黑的窝窝头,吃起来又涩又苦,一点都不好吃,只有一个果腹的作用,大概过了一段时间,每顿的馍框里才出现了玉米面的窝窝头,然后间或有少数的白面馒头,只留给老人和小孩子吃。

    “你爷爷奶奶那时候,还吃过糠呢。”

    “别说糠,三年自然灾害时,树皮也吃过呢,榆树皮,磨成粉,弄成汤。”妈妈也开始了忆苦思甜。

    “大饥荒真的饿死很多人吗?你们那时候饿的怎么样?”

    “我们那时候上学的还好,国家分的有口粮,你爷爷、奶奶他们在家里的都饿的腿都浮肿了,一按一个坑,半天恢复不了。” 爸爸也陷入回忆。

    “五八年大跃进开始,搞浮夸风,都谎报粮食产量,其实五八年当年没啥事,粮食还是个大丰收年,又加上搞深挖地、广积粮,农民把地深翻了1、2米,下面的沃土都翻上来了,庄稼长得特别好,很多粮食、红薯都放在地里没人收,大家都忙着大炼钢铁。”

    “结果,五九年自然灾害来了,粮食减产严重,五八年谎报的粮食产量,五九年也不能报的太离谱,结果中央让按报的数目上交粮食,很多省交不出粮,各种手段压榨农民,把积粮都搜刮的干干净净,又加上中俄关系恶化,苏联要收回贷款及各项援助,国家也勒紧裤腰带,日子很难过。”

    “所以,五九、六零年,很多省饿死了不少人,有的村里还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最厉害的就是著名的信阳事件,即使饿死了这么多人,政府还多方阻扰村民外出讨饭,因为怕上面知道真相,中央监委书记董必武带国家的工作组下去统计死伤人数,后来自己都不忍心再查下去,因为死的人太多了。”

    我忙不迭的百度了一下信阳事件,其中有一段维基百科上的统计数据如下:

    信阳地委向省委报告的死亡人数为38万,信阳地方志统计的死亡人数是48.3万。时任中央调查组处长的李坚和李正海两人向中央报告的数字是105万。1961年1月13日信阳地区呈报中央最后一次统计数字显示:全区总人口808.6526万人,1959年11月至1960年10月,死亡人数107.0321万人,占到总人口13.2%[17]。2012年,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者将因饥荒而没有出生的人口和因饥荒而外流的人口纳入统计,并分析认为,信阳事件在该地区造成了约125万的人口损失。

    震惊。

    震惊的同时,又深深的同情父母一代曾经历过这么一个艰难的时期。其实也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这一代人为什么会这么爱惜粮食,追求吃上的丰裕,这也许是对他们曾经缺失的食物安全感的一种补偿。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习惯、价值观都是由他曾经的经历而来,所以当我们看到行为的表象时,更需要的是深入理解表象背后的经历由来,才能真正的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饮食习惯以及大饥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ds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