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心
早上上班,公交车停靠万达站时,我又看见了那个矫健的身影。
她头发全白,约莫六十多岁。瘦小身材,背部微驼。见车停稳,她熟练地把扁担两头各挑两个大袋子。她一脚踩上车,甩掉一头的袋子,然后,扁担一转角,另一头的袋子也丢上了车。她用扁担竖起杵地上,另一只在车外的脚快速地拔进车内。司机师傅估计都已经认得她了,她每次在这一站上,到升官渡那一站下车。估计是自己开荒种的蔬菜,拿到那边去摆摊。
我也碰见过她几次了。老人在车上把两个大袋子靠窗户边挪放,赶紧找了一个座位歇歇脚。
车到了她要下的站。她把袋子快速地丢出车外,也把扁担丢了下去。她弯下腰,把扁担一头挑一个袋子。她挑着菜歪歪扭扭地走着。也许她自己种的菜在这个地方卖得很俏,所以她不辞辛劳,舍近求远。
我没有看见她的正面,一直都是一个忙碌矫健的背影。农村的老太太,孩子们大了,她也闲不住了。即使跟着孩子们住进了高楼,她的心一刻不得闲,开荒挖地,勤勤恳恳种出了一大片菜。
清代诗人蒋士铨在《岁暮到家》中写道:“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面对父母的爱与付出,我们时常觉得愧疚,自责做得不够多,不够好。年轻时面对生活往往自顾不暇,疲于应对,等稍微成熟了,有了一些积蓄和能力时,却发现父母已经老了,一身大大小小的疾病,头发白了,走不动了,甚至更痛心的是,他们中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子欲养而亲不待”,何止是“遗憾”两个字说得清,道得明的。但无奈,这就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