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
简单翻译下:如今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说他们博爱天下一切人,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如此呢?
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
简单翻译下: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赞美先王的原因。
【谈心得】
在经过一系列历史故事和论证,阐明“新故异备”、新时代要用新方法的道理之后,韩非终于开始了他的论述核心,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两家思想——儒家和墨家,发起了论战。
实际上儒家、墨家、法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三个重要学派,号称三大显学,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热点学派,处于社会的主流思想,显赫一时,三家学派对当时之乱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各自的治世良策,形成了各自的学说与系统理论。
简单来说,儒家找到的办法是“仁德”,墨家找到的办法是“博爱”,而韩非代表的法家找到了“律法”。所以韩非先说出了儒、墨两家的论点,说他们称颂先王说先王博爱天下,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
怎么来证明这个观点呢,韩非也给出了答案:提到儒、墨两家用君主对刑罚犯人世的恻隐之心,来说明其有博爱之心,继而提出他们的理论,告诉世人君主应该博爱治国,用爱心来感化世人。
正是从本节开始,韩非开始了《韩非子•五蠹》的核心内容:反驳儒墨两家的论点,论述法家依法治国观念的正确性。
针对儒、墨两家提出的君主应该如父般博爱治国的理论,韩非第一层的反驳,也就是前面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的铺垫和论述,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现状,需要不同的治国之策,在春秋战国时代显然更需要法家思想!
儒、墨两家有个共同点,也就是韩非在本节提到的“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君主应该像先王一样博爱天下,如同父母一样爱天下子民,然而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观点,除了博得大众同情之外,很难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这应该也是儒、墨两家思想,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却很难被统治者们重用的原因,单靠恻隐之心、仁义礼智、兼爱非攻的思想,即使把人人都培养成谦谦君子,个个都推崇节约反对战争,也很难创建一个强大的国家,恐怕是连自己也保护不了吧。
作为统治者的一国君主,自然要从群体管理和国富兵强的角度看待问题,儒、墨两家除了在获得同情心上优于法家,在其它诸如提高管理效率、正面应对危机、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根本毫无优势可言。
相反法家思想因其高效性和实用性,深受统治者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国和秦国,这两个国家一直受到中原诸国的鄙视,很难享受到大周朝那套礼乐文明、分封制度的好处,两国从初创到崛起,一路走来,深切感受到法家思想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