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印度谚语
基于不同的视角,总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比如前后两个工作,虽然性质相似,但是领域不同。前者感觉像生活在《新闻联播》里:我天朝人民洒下努力的汗水,收获着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后者就切换到《今日说法》中: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大波的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亟待帮扶救援。
弱势群体从定义上来说,一种是先天的:比如老人、儿童,一种是后天的,因为遭遇重创而生活艰难的。后者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社会变迁、重大疾病等,另一方面则是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政府需要兜住底线、社会需要救助帮扶、法律需要适度倾斜。弱势群体之所以要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保护,是因为它们相对于其他群体而处于一种权能较低的相对不对等状态。但是,弱势群体,不应该是一个恒定的人群,弱,不应该是一个既定的姿势。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可怕的是深入形成一种惯性的、固化的思维模式:我是弱者。“弱”思维模式的形成,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并且将之固定化、常态化。
沉浸于过去痛苦的回忆中难以自拔。代表人物如祥林嫂,经典台词:我真傻、真的……心理学上有个“普通受害者”理论:大多数时候不是你真的运气不佳,而是你总对倒霉的事情印象深刻。以弱势群体自居的人,往往一开口就是自己的苦难事迹,一旦开始就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日复一日的在讲述着自己的种种不幸,一遍遍一次次重复再重复。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倒霉同样也是一种习惯。你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你不停在关注、在表达的事情,未来可能真的如同你一再强调的那样如此这般发生。所有受害者都不会成为胜利者,一切顺流而下,今天的选择就是明天的命运,今天姿态就是你的未来模样。
不停的埋怨现状,却恐惧于改变未来。大部分的传说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类似的原型,西方有白雪公主,无辜又可怜,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沉睡着等着王子的到来即可,东方有青天老爷,无所不能又全心全意,负责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有烦恼。可惜现实往往是,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改变只可能是由内而外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我们感慨社会社会不公、阶层板结、上升渠道狭窄;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在二代云集的环境中,想要逆势突围实在太难。从来都是仰头吐槽,却很少低头走路,从来优秀的别人都是因为有个雄厚的背景,而精英的自己却只有一个孤独的背影。人总会努力保持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的一致性,当我们想否定、拒绝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在思想上为这种放弃寻找合理性,也就是所谓的“借口”。所有的不满和抱怨,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恐惧改变才是真相。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种害怕的理由,赢者通吃的竞争太过残酷、个体力量太过孤独渺小、时间精力又太过分散..….但是只有自己内心的恐惧,才会真正阻挡你,击倒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恐惧是生活唯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变幻的天气、行途的险峰、地上的荆棘,迈得过去就是成功路上的一个铺垫;迈不过去就是心里的一个死结。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过去的经验、未知的恐惧所禁锢,从心里放弃才是真正的劫难。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不是路蜿蜒在眼前,而是心扑腾在路上。人不是因为是最好的才勇敢,而是因为勇敢了才会成为最好的。
生活不符合我的期望,所以世界亏欠了我。因为我想要A,生活给了我B,伤心难过,可是又为之奈何。我的感受很糟,因为生活没有按照我想要的给予我;我情绪很差,所以希望一个人,最好是我的亲人,可以按照我的想法活出一个成功的愿景板;我生活拮据,因为最好的资源都被人占据了,所以理所当然的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起我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错、都是别人的错,而我是如此的清白无辜。无待于外,自足于内。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向外索取的人活在四处张望的梦中,向内探索的走在成长的英雄之旅。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只在自己心中。
人生需要不断审视那些早已适应的思维模式,有些已经如同吃饭喝水般渗入到我们的行为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美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生命的潮水会推着你一直向前走,它一定会给你机会到更合适的地方去,即便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出生无法选择,但是人生可以改变,环境无法选择,但是成长可以持续不断。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PS谷雨之后,正式步入金牛月,金牛座的一个重大议题就是:金钱与自我的价值。日本的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咨询过很多有钱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钱人,得到的回答基本如出一辙:找到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