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磨课结束后,我对“如何打造有效的小组活动”以及“如何把握生成和互动”有了真切的感受。于是在10月中下旬,我上了一节《画图策略》梳理了《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单元。我以小小设计师的两个小组活动贯穿这节课。
第一个小组任务:设计一个面积为1公顷的其他的图形。
第二个小组任务:有一块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如果想让这个广场的面积增加3公顷,你会怎样设计呢?
一、第一个小组活动:修修补补是一种智慧策略
我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提供表象支持,然后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里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很不放心的加个所谓的“审题指导”,关键词是“其他”图形,也就是不能再画这样的正方形,但现在我“闭嘴”了,学生自己经历这个过程。


1.细化规则有效开展小组活动
王绪溢博士上次评课给我小组活动的指导意见我这次用起来啦,小组成员依序介绍作品,每人30S控制发言时长,最后一分钟汇总观点。第二点是形成小组智慧,个人思考和小组成果有区别。
当我细化小组规则后,大部分学生们马上明确自己要做些什么,迅速投入到讨论中,我悄悄拍了张照片。

陈蕾老师和我说过:小组活动的时候老师是要走到小组活动中去关注学生们的讨论。于是我也慢慢养成了“机警”的目光。看,图片中圈起的男生就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因为单人座,平时同桌讨论时我是他的同桌,有时我忘了,他会侧身对着空气“龇牙咧嘴”说想法然后成功引起我的注意,哈哈,小戏精。这次他没参加小组讨论是因为调整了座位,他和我分组名单中的小组成员分开了,于是我走到他身边,告诉他以后不论坐在那里,都可以走到前面的小组一起讨论,他就乐呵呵的讨论去了。
2.发现自己的错误是学习的起点
接着我走了几个小组,发现小组成员都有出现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这里的观察帮助我进行教学决策。我想等会可以先随机挑两组,如果没有出现另一种不符合要求的我再指定小组,小组派一名成员来汇报。这是黄煌老师上次帮我磨课让我学会思考的点,到时应该怎么挑?挑几次?老师心中要有数。
第一次随机挑人挑到小涵,呀,她恰恰是小组成员里出错的那个学生。她上台先介绍了成员们的作品,然后最后说自己设计的长方形长150米,宽50米,并且说出了自己错误的原因,认为设计的图形要和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现在明白了是面积相等,而不是周长相等。这道题常见的错误就是将面积和周长混淆,你看小组合作巧妙的帮助混淆的学生再一次辨析了周长和面积,左上角的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用阴影标注了面积,而我什么也没做。

第二个小组我还是采取随机挑人,这次出现了原来面积和周长混淆的情况并且学生用红笔自己进行了修改,这就是小组互助这就是自学这就是成长呀!同时出现了另一种错误——上文中提到的其他图形,这里学生对话我书写,做了个辨析,小朋友一定印象更深刻啦!

第一个小组活动让我想起《终身幼儿园》中所说的“修修补补是一种智慧策略”。学生在修补中自己习得本领。
二、第二个小组活动:在探索中形成结构化思维

这个活动步骤与第一个小组活动类似,经过第一次具体的尝试后,学生们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小组成员很快就共享了想法,分享了小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小组间都能形成的方案是图中圈起来的部分,但也出现了三角形、梯形等设计方案,这是五年级的知识,目前学生们只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设计出这两种就可以。

我心想要不用小组们打上问号的三角形面积做个辨析?你认为他这样设计可以吗?用反馈器作答,然后试试用我们今天的画图策略画一画推导推导,再二次作答。我还没说完,下课铃声就响了,忙着去站岗的我急急忙忙说,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案带回去思考思考。这里我没有处理得当,因为我想的不够。
当然,这个过程中小朋友提前模模糊糊感受到不同图形面积之间是可以建立联系的,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可以迁移的,探索兴趣和推理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展。
三、不足与反思
可以看出在这两个小组活动中,学生梳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明确进率1公顷=10000平方米;掌握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等。
小组活动设计可以加入生活情境,更有趣一些。
最大的遗憾是在直角三角形面积辨部分,我将它作为延伸部分的这个处理,处理的不够细致,匆匆忙忙结束。在后续的思考中,这里草率的处理来源于我对学生的生成把握的不好:一来没有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成,我的学科素养有待提高呀。二来,在课后我应该要引导学生们去尝试推导——将直角三角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至少去思考怎么推导出这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公顷),这一步我当时没有想到,我还是太着急了,心想能出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设计方案就很棒啦,五年级反正他们会再研究,就放弃了一个这么好的契机,这是来源于学生生成的好素材呀,有时可遇不可求啊。
教学心法“慢才会快”啊。如果这里引导得当,学生们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转化的思维,建立面积间的联系,在探索中在推导中形成结构化思维,这样学生们在五年级多边形面积的学习中有了这样的认知经验一定是很快的~
带着遗憾和不足,我将继续思考和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