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国子监》。汪老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国子监——这座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展示给读者看。我有幸跟着汪老先生的步伐,纸上卧游国子监。
国子监,就是古代的大学。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正式介绍国子监之前,将国子监比做大学,应该是很恰当的。我到研究生毕业,在大学待了七年,对于大学还是比较熟悉的。
当然中国一直就是一个等级社会,现在的大学也分三六九等,正部级,副部级,正局级,教育部直属,省属大学,普通大学,民办大学等等。就国子监而言,国子监祭酒(就是校长)是正四品。我查了下古代官职等级,知府是从四品,就是说市委书记是从四品,那可以理解正四品是副省长级。也就是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大学。
国子监始建于1288年,距今七百多年了。元代迁都元大都以后,元大都就是最早的北京城,可见国子监跟北京城岁数差不多。
至于为什么建立国子监,文章未交代。我想统治者治理国家,都会重视教育,因此产生大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国子监虽然始建于元代,但现在可以证明元代国子监那段历史的,只剩下一颗槐树,一颗柏树。柏树依然活得很好,槐树就全无生气了。据说槐树在很早之前就死了几十年,后来在乾隆年间又活过来了,枯木逢春,这是吉兆,于是大书特书,历史上对这段有记载。
其实时间的力量是无形但巨大的,我在做项目,项目部人员组织并不固定,时间久了,难免有人离开,有新人进来。细观察很奇特,走的哪些同事的痕迹,很快就随着时间消逝了。
国子监大门——集贤门,是一座黄色琉璃牌楼。牌楼进去以后,就是国子监最显眼的建筑——辟雍。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就是天子在此讲学的地方。辟雍是乾隆皇帝所建,据说十分华丽,当然现在已经看不到那种光景了。乾隆皇帝曾在此讲学,之后的皇帝越来讲学越少,到光绪帝,就彻底不来了。
辟雍可以算作是大学里的礼堂,只是当时这个礼堂级别特别高,皇帝专用。
过了辟雍,就是校长办公室和四厅六堂。四厅是教工办公室,六堂原来是学生教室,后来新建了教室,叫南学,六堂就成了专用考场。
此外,国子监还有好多藏书,还有石刻书籍,这就相当于大学的图书馆了。当然石刻上还有历朝制订的校规。
国子监规矩不可谓不严,可是课业颇为稀松,六日交一篇作为,一年升一级,六年毕业。随着时间推移,国子监慢慢成了京城十可笑之一。
读到这里,我挺震撼的。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皇帝亲自讲学的地方,如何变得可笑?
分析原因,慢慢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国子监与科举并存。科举比国子监早了六百多年。科举制度在国子监出现之前,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
科举,有人说相当于古代的高考,我认为不然。如果科举相当于高考,那考中以后,应该进当时的大学——国子监学习啊!其实细琢磨,科举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选拔考试,考中以后,直接当官。
国子监与科举并存,是国子监无法发展的关键原因。天下读书人都去参加科举,那国子监这种就变得不入流了。
比较一下科举和国子监,优劣立显。
受众不同,科举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参加的考试,而国子监由于规模所限,招收不了多少人。
待遇不同。科举出了的人,身份立刻尊贵。状元前途无量,最高的做到过宰相。而且因为科举制度时间很长,形成了士大夫阶层,做官的人很大部分出自科举。
而国子监的监生,毕业后就是个县级干部,七品芝麻官。关键是国子监出来的人未经过科举,不被当时官员认同。
那么有人问了,国子监不是天子讲学之地吗?天子讲学有据可查是乾隆嘉庆皇帝,其他人就不得而知了。而且科举最后的考试是殿试,参加的举子们都是天子门生。
所以我觉得,国子监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而科举制度才是读书人向往的。
另外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进国子监越来越容易,考试也慢慢形同虚设,毕业证甚至都是靠买的,所以国子监这个奇怪的产物就越发可笑了。
就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大学更加普及,公务员考试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大学才真正有用起来。当然制度的执行很重要,学风涣散的大学依然会成为笑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