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字活解国学与传统文化《论语》学习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06:22 被阅读54次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这里不仅仅是讲勤俭节约,更是强调用“礼”约束自己。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论是在困窘还是富有的时候,不可能长久的俭约,容易胡作非为而不能长期处在安详之中;有仁慈的人能长期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则善于利用发挥“仁”的效用,获得长远的利益并使自己行在人生正途。”

【感悟】

孟子:“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朱子《集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钱穆《论语新解》:“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故无论外界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南怀瑾《论语别裁》:“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这是多么简约而精确的判断!“仁”的内在品质是决定人品高低、幸福快乐的关键基因。不仁者的心性由于自私,而失去人的善性,总觉得自己处在不爽之中,从而浮燥、贪心、易失去理智。忍耐不了贫穷,坑崩拐骗偷、反而造的业愈来愈重,他的苦报愈来愈深。

不仁者即使身处富贵中,也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不能长久享富贵的福气,骄奢淫佚,子孙也容易“富不过二代”。如果邪思邪念多,不能自律,就容易做出伤天害理之事,难免牢狱之灾。

失去理性的人,即使二十岁也难保平安,“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真的要好好警醒。

二、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在【4.23】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善于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西汉的大儒,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批注中说,“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如果能俭约就没有忧患,“俭约”就是自我约束、不放纵。内心安于仁,所以失之者少。如果是骄奢淫逸就容易招致祸。

贫贱富贵,都和人生的快乐与痛苦没有直接关系,决定人痛苦的是人的品质和抉择,不仁、不智,触犯法律是痛苦的渊源。孔子教导弟子要严于律己,祸自远离。

三、人伦道德不亏可为人也

周朝,享国八百年,兴,兴在实施仁政,以“五伦”,“八德”来治理天下!亡,亡在“五伦”,“八德”的沦丧!“五伦”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伦”,“八德”就是孔子提倡的“约”之内容。

人伦道德不亏可为人也。人若亏了人伦道德,身虽异于禽兽,心与禽兽有何分别?圣人忧人趋于禽兽之中,因此修道立教,使天下之人皆尽此人伦大道。若不尽此人伦大道,虽然官高爵显,金银百斗,人民无德可称,有何益哉。

志士仁人很多都经历过许多磨难,因此亚圣孟子才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够挺住不失“五伦”,“八德”,就是能够承受大任的英雄豪杰。

孔子自己就是固守道德情操的表率。在周游列国时,多次遇到困境,尤其是困守陈蔡的时候,困难到极点,“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2】)孔子的回答实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同义,孔子始终是一以贯之的。“君子固穷”的本义不是君子本来就应该穷,而是君子能够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固守道德情操而不会走邪门歪道。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孔子教人行善,使人人能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人道完成,天道自然清和。

四、仁者安仁

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想别人的多。他仁厚,所以他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斤斤计较,他只有一个志愿,就是为仁。逐步逐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愈来愈广,对于财色、名利、没有过多的要求。他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能得到。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因为心清净,他能够明了。

如果心不安,怎么办?那要明理,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得仁了也就心安了。

只有能够定心于仁的人,才会有一个安定的人生。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胡小林老师在讲课当中他检讨自己说:以前,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很希望去读书,认为能够读上书是最快乐的。结果后来也考取了研究生,又发现读上书,自己很穷,还是不快乐。于是想到要有钱,有钱就快乐,可是赚了很多钱之后,他觉得还是不快乐。天天在生意场上要应酬,因为常常想着利,所以心就浮躁,很容易发脾气,他还是不快乐。常发脾气,后来长了癌症,那更不快乐,这觉得能有健康的身体,哪怕没有钱,没有书读,都快乐。原来不也是这个样子吗?一直到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并立志弘扬传统文化,才找到了真正的快乐。癌症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做着有意义的事,才真正知道,其实快乐由仁心。

本章是希望弟子们要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要触犯法律,如果更上一层境界的话,就是“利人”,我在哪里“利人”,仁爱就在哪里!我在哪里“利人”,哪里就有阳光!

五、知者利仁

“利”,通《易》中的“元亨利贞”的“利”。 朱熹说:“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知”,通“智”。什么是智慧的人?不是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智慧的人他不一定是仁人,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至少他能明白因果,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明了《尚书》里面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了解《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因果道理,他能够明了,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乐于行仁,这个有利于自己。愈修善就愈有善果,愈有善果又加深他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这是属于“知者利仁”。

孔子说:“未知(智),焉得仁?”如果没有智慧,怎么能够成就仁德?真正的智者,懂得怎样“利仁”。无“仁”的智慧容易产生“伪智”,害人害己。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70章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刘克kk:我在哪里“利人”,仁爱就在哪里!我在哪里“利人”,哪里就有阳光!
  • 97f4cfed322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文标题: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4·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y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