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有那么一处小房子坐落在半亩三分地之上,那是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我深深地爱它、感恩它。
与这块土地的缘分起于十七年前,那时父母刚退休,常在那边小住。期间,他们将大多数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开荒并做出了样板,更为全家人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和先生每周末都会去住上两天,我们随四季更迭而耕作、与自然界一切有灵气的动植物沟通,在享受自给自足的收获之余,体验着返璞归真的生活。
院长里种植着几十种植物,从大家熟知的四季瓜果到一些小众作物,有从故乡呼伦贝尔来的虎皮百合和格桑花、从莫干山来的鱼腥草、从朋友花盆迁移来的罗勒和藿香……,随手一指,都有那么一段故事。
江南的四季皆可种植,也随时在进行着收获。而我们也总是高兴地与邻居和朋友们分享着这份自然界的馈赠。
为了用最天然的方式进行种植,我们秉承不用化肥和农药,常常把鱼市场里的有机垃圾带回来配以院中拔下来的野草进行施肥,这是妈妈口中的“荤素搭配施肥法”,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了足够养料。
而在虫子来捣乱的时候,我们便俯首捉虫,很有一种孩童在与虫子斗智斗勇的感觉。
自然生长的植物是不喜欢自来水的,为此,我们自己动手在院中挖了一口小井。伴随着井中桶落、桶起的声音,小院中的植物喝得饱饱的,竞相生长着。
农耕的生活从不孤单,除了友好的邻居们常来串门拉家常,还有很多动物邻居们前来造访。
清晨,布谷鸟早早开始练嗓,把我们从美梦中唤醒。
晚饭后,在漫天星空下,坐在院中发呆,这时偶尔会看到萤火虫在翩翩起舞、小壁虎在身边悄悄爬过、刺猬大大方方地窜入院中散步,还有一些野猫旁若无人地在田间地头玩耍,俨然一副主人的样子。
水井中居住着青蛙一家,打水时曾经不小心被我捞出来过,但看着它们可怜兮兮不适应的样子,我又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送回去了。
记得在父母常住期间,我劝他们回市区,妈妈很不情愿,理由竟是怕院子里的小鸟们会渴到。因为在水位高的时候,小鸟习惯飞来井边饮水,而她负责每天早早起来,为等候的小鸟揭开井盖。
如今,父亲离世,母亲年岁已高,亦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在发挥我们耕种生活的导师。家中还存放着她在若干年前的耕种日记,从天气情况、种子落地发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我们正在继续着父母的生活,也在续写着耕种日记。翻看,那内容、那笔迹、展现的不仅是岁月的故事,更是滋养心灵的温暖。
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中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也许这正道出了我迷上这个院落、这块乐土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