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满脑子想得都是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苦心提高自己的技能不成的时候,报了一个写作班,发现打击更大。你越靠近写作圈你会越清楚看到写作者面临的真实处境:写一篇好的文章,可能要花费你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收入可能只有100,200或者500,照这个收入产出比,很有可能被活活饿死。
后来写着写着发现一个问题,靠自己的热爱获得的收入,相比较做不那么热爱的事情挣钱,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无怨无悔,不计付出才是真爱,才是真的快乐。就像颜如晶在《奇葩说》里说的那样:我作为老奇葩,为什么要重新作为60强的新选手,参加第五季奇葩说,一直在这里?因为爱啊。
另外,人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你今天写一篇要用一个星期,写一篇爆款需要一个月,但不代表以后你也是这个速度。
就像在写作班上老师讲的那样:成长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日积月累以后,你的写作会有一个加速度,漫长的积累和坚持之后,你的写作速度和水平也许会呈现井喷式增长。
这世上没有只有好处的选择,所有的事情都有A面和B面。你不能只看到写作的人挣大钱,而看不到他们熬灯苦战。不能只看到别人出了一本又一本书,而看不到别人日复一日的努力。
02
有一位朋友小A,在公司里混了七八年还是一个小啰啰。
她到点就下班,下班时间一过,你想找她基本上没什么可能。
干活的时候生怕多干一点,有困难的有需要加班才能做的事情,能退给别人就推给别人。
有一次,她曾经向我抱怨:这个工作怎么一直干都没有起色呢?我是不是该去考一个证书了?
随后又自言自语道:做人事吧,需要勾引斗角,不干“人”事,做财务吧,要承担连带责任,做市场又常常要出差,做行政好像又没什么价值……
好嘛,这公司里所有的辅助性岗位在你眼里看起来都是一文不值,毫无乐趣可言。那真让你去做技术,你做得来吗?
我们常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做这个怕苦,做那个怕累,想好处占尽,苦头一点都不吃,世界上应该没有这样的好事。
有一次我跟单位的财务经理吃饭,我问她:如何走到今天这个职位上的?她说,不要计较付出。当你在以岗位上的付出远远大于你的收获时,高职位、高薪水会不约而至。
多少人坚守着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信念,把自己的时光在一个岗位上不断消磨。永远在斤斤计较自己的那一点付出,结果一直在原地踏步。
03
8月15日看了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
其中,学生会主席,讲到什么最清华的选择。她说,我相信大家都很容易选择,那些收益最大的选择,但是给予对未知的渴望,没那么安逸,没那么多收益的选择,才是最清华的选择。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就像接下来的于歆杰教授说的那样,众多莘莘学子为什么选择清华,是因为清华人身上有一股特殊的劲儿,都是把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这种想法并不会对解微积分有什么帮助,但是这些思想却决定了每个人最终的行为方式,乃至决定了每个人最后的发展空间。
追求理想的人与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到达的终点是不一样的,前者不但可以成事,还可以成大事,后者则很难成事。
曾经听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创业者问一个已经成功的人: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钱?对方回答:当你不再只是想挣钱的时候。
这回答,咋一听很矛盾啊,我不想挣钱怎么可以挣到钱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人们只会支付那些能给他们带来价值的东西。如果你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凭什么别人要掏腰包呢?
04
南开大学古典学院院长叶嘉莹女士在讲解辛弃疾的词的时候,对辛弃疾有一段这样的评论:有的词人是以生命来写他的词,来实践他的词的。辛弃疾所写的词,无论长调还是小令,600多首词,样样都好。“散为万殊,归为一本”,他的词样样都好是因为他有一个根本的志向所在,而这个志向一定是超越个人私欲的。
古往今来所有成大事者,必有超越个人得失创造一番事业的大志向,大追求。
老是囿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就永远被困在那一亩三分地里了,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就像我喜欢的作家韩云鹏说的那样,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me,不断奔跑,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05
现代人总是会有很多的困惑。
比如,我是选择工作呢,还是选择考研?我是选择工资少的创业单位,还是薪水高的大企业?我是选择在我大喜欢的岗位上继续混日子,还是选择一份我热爱的职业,为之奋斗?
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因为对利弊想得太多,愿意为目标付出的太少,因此人生不断在各种各样的选择题中困惑、挣扎。
借用和菜头在《槽边往事》中的一段话来解惑:
只有欲望才会构成选择题,所以任何一个选项之下都有你的欲火熊熊燃烧,让人备觉煎熬。如果认为自己胸怀梦想,那么从心念一动那一刻就去做证明题,证明你愿意为此承担后果,证明你有这个能力把梦想变成现实。拥有梦想的人不做选择题,他们只做证明题。
做事只看利弊,将一事无成。
希望大家越来越少做选择题,试着做一个自己最想做的证明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