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但不管是哪一种人生,要获得成功都离不开持续的行动。
可是,我们却常常面临着一对矛盾。
要想持续行动,首先得对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展开持续行动之前就明白自己的真正兴趣呢?
当然,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中,不乏因为先是有了兴趣,甚至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兴趣,然后矢志不渝的持续行动者。这样的幸运儿,他们的人生是很让人羡慕的!
日本作家荻原浩的《草莓人生》,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
虽然起步有点晚,道路有点曲折,但是小说的主人公惠介,在持续不断的草莓种植中,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寻觅到了人生的方向。
1 持续行动让惠介消除了对农业的偏见。
中国有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似乎是一句很励志的话,但现实生活中谁没有职业偏见呢?
农民,就是遭遇偏见较多的一种职业。
职业?
不,在很多人的心中,农民就不是职业。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这样教育:学习不好,将来到农村种田去!
日本应该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没想到跟中国的状况也差不多。在东京生活的平面设计师惠介,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从小就讨厌农业,一点儿也不想继承父亲的家业。
不想继承家业的惠介,不仅仅是因为不感兴趣,还因为害怕其他人误解。如果回到农村去继承家业从事农业,那乡里的那些邻居们就会嚼舌根:惠介肯定在东京混不下去了,才回来务农!
可见,人们对农业的偏见有多深。
偏见,其实就是“蒙”,《易经》的“山水蒙”。倪海厦老师认为:蒙,有“童蒙”和“成蒙”之分。开启“童蒙”比较容易,开启“成蒙”就比较难。因为成年人的经验和知识,反而成为他认知新东西的障碍,扫除认知障碍并不容易。
父亲突然得了重病,因为跟父亲大吵一架两年没有回家的惠介,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不得不回到老家。
回到了老家,看看大棚里那些快要成熟的草莓,不能甩手给已经六十八岁的母亲一个人。
穿起了父亲的工作服,跟母亲一起弯腰采摘草莓,累的腰酸背痛。想着父母年事已高,这一季草莓收完后就把土地处理掉,不要再从事农业了。
这样想着的惠介,在看到父亲写的“草莓白皮书”笔记后,不忍心立即把父亲一辈子的心血给毁了,想着再等等,再等待……
就在这不断的等待中,在惠介整天打理草莓园的持续行动中,有一种东西在悄然改变:惠介已不再讨厌农业,甚至爱上了草莓种植。
2 持续行动的惠介让传统农业获得新生。
因为对农业的偏见,年轻人大多逃离了农村,宁愿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里务农。
从事农业的就只有年纪大的人了,他们大多是继承祖辈的种植方式。这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又累人,经济效益又不高。
两相结合,传统农业的前景令人担忧。
三十五岁的惠介,虽然是不得已加入农业这一行的,但是干着干着,惠介有了不少想法。
首先,他把地面种植改为高架种植。这不仅可以提高草莓的产量,还可以减轻采摘的负担,因为弯腰采摘太痛苦了。
接着,他又引进新品种,种植大颗粒的草莓,因为颗粒越大,甜度越高。
然后,他发挥了平面设计师的特长,为自己的草莓销售设计广告。
再后来,他成立了望月公司,把草莓的种植、销售、观光体验结合起来。
望月家的草莓大棚,现在变成了望月农庄。传统的种植技术,加上年轻人的新思想,惠介的设计师经验,使传统农业焕发了生机。
3 持续行动让惠介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东方文化比较重视亲情,一家老小,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
惠介不喜欢农业,不喜欢农村的氛围,不喜欢父亲的说教,大学毕业后留在东京工作。结婚生子后的他,更是难得回家,回家后还时不时跟父亲发生冲突。
惠介虽说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但上面有三个姐姐,姐姐们又比较强势。
这样的家庭,惠介似乎并不太留恋。
但是回到家后,在干农活的过程中,他才知道母亲是那样的辛苦,父亲经营农业是那样的不容易,父母亲有多为他着想。
随着他的回归,姐姐和姐夫们好像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有了活力和希望的家庭,他们也纷纷加入草莓种植的行业。
本来与他渐行渐远的妻子美月,在惠介每日更新的博客中,也渐渐理解了惠介的选择,带着儿子,一起回到了望月农庄。
惠介用他在草莓种植上的持续行动,让这个本来只剩下老夫妻俩的孤寂家庭,重新有了欢声笑语,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亲情,是那么的可贵!
这位当代小说名手所写的关于家族的暖心故事,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感动。
这是日本书评家松田哲夫对《草莓人生》的评价。
作者荻原浩被日本读者评价为“平民作家”,他用平淡的笔墨,展示平民百姓生活百态,传递人性的美好和温暖,确实是一个贴近读者的作家。
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草莓人生。
22年度年度营第57篇,1840,计91513字。主题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