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风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想要在它身上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观的包括作者本人的性格、喜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客观的包括作品的本身以及地域条件、民族特色和时代环境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而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时期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又会有所差别。一般说来,对于一个初作者他的写作风格往往是“飘忽不定”,这是由于尚处在学习的阶段,很容易就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而其写作风格一旦最终形成,便不会轻易地随着时间改变。
当然,在本篇文章里绝不是仅仅简单地谈论个人写作的风格,而是要更上一个层次,探究整个时代的文章特点。这样或许又将本文话题的难度硬生生的提了一个高度,不过不要紧,写文章本来就在于一个“敢”字。
首先谈谈我们初作者是怎么作文的,简书可以给我们很好的范例。(毋庸置疑,简书不光拥有上千万的用户,而且这些用户几乎来自社会上各个方面。)读了这些文章后可以发现,它们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文字像平常说话一样地表述出来,有的更是直接就像与读者对话,任笔由着思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颇有大文豪苏轼的风范。但是我们毕竟还远远比不了这位举世天才,况且他更不会用白话文来作文。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写文章并不好,虽然这样写看起来很轻松,但文学是懒不得的。
而当写文章积累多了之后,就会很容易陷入一种写作定式。这可能是一种职业所致,也可能是因为形成一个习惯,致使我们读者读他们写的文章就像都是同一个人所作,让读者并不能很好地从这些文字中分辨作者的写作风格。
再来分析一下文学大家的文章是怎样的。我们比较他们的作品时可以发现,每个作家写作风格的区别都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这是东方的,这是西方的,这是古典的,这是近代的……甚至都可以给一段文字就能够将它的作者说出来,可以感叹:文学大家就是不一样。不光如此,相对于我们,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风格上,在内容的广度、在思想的深度上都高出不少,对文学的理解程度更是比我们高很多。
但这就完了吗?似乎还没有。因为还有一类人,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大文豪。他们的每部作品都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同的,他们的作品也都永远地被历史铭记,即使我们忘记了当初创作它的人是谁。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其才能之高、思考之远、对社会体察之深、对人生领悟之绝是我们极难想象的。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我们该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作文。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文字的优美,想到一段华丽的句子就用上“曾几何时”、谈到一个要说的道理就用上“也许你会问”,无论想表达什么话前面就要先加个“是的”。最常见的就是在写文章之前必须要加上“某某说过”什么所谓的名言,自成一段,似乎就能使文章更有深意。但是我想问:写文章到底是为了追求华丽的词藻,还是表现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没有任何思想深度的文章绝不会是一篇好文章。
文字是一种介质,连接着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如果过分去追究文字华丽、词藻浮夸,反而会词不达意。如果随意地把弄文字,甚至践踏文字,那就是对文字的不尊重,对文字的侮辱。所以在写一篇文章之前,要多思考,多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浮名所动。
网友评论